跳到主要內容

特譯﹕「美國與眾不同」想法極危險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13日 06:35
2013年09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本文譯自俄羅斯總統普京周三在《紐約時報》評論版發表的文章,原題為〈俄羅斯懇求保持謹慎〉﹕

最近圍繞敘利亞所發生的事,促使我直接與美國人民與政治領袖對話。在這樣一個彼此交流不足的時刻,這樣做很重要。


我們的關係經歷了不同階段。冷戰期間,我們站在對立面。但我們也曾是盟友,一起打敗了納粹。聯合國隨後成立以防止那樣的慘劇再次發生。


勿讓聯國步國際聯盟後塵

聯合國的創建者知道,各國必須在取得共識的情况下作出關於戰爭與和平的決定,美國也認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受《聯合國憲章》保護。這種非凡做法支撐了數十年來國際關係的穩定。


沒人希望聯合國步國際聯盟的後塵,後者之所以崩潰,是因為缺乏真正的影響力。若具影響力的國家不理會聯合國,未經安理會授權便採取軍事行動,這種情况有可能再發生。


在很多國家與主要政治和宗教領袖強烈反對下,美國仍計劃攻擊敘利亞,但襲擊將造成更多無辜受害者及令局勢升溫,並可能令衝突蔓延至敘利亞境外。襲擊將令暴力增加,催生新一波恐怖主義。它還破壞旨在解決伊朗核問題及以巴衝突的多邊努力,令中東和北非更不穩定,並可能使整套國際法和國際秩序失去平衡。


敘國內戰非為爭取民主

敘利亞所出現的並非是一場爭取民主的戰爭,而是一個多宗教國家的政府與反對派之間的武裝衝突。在敘利亞,極少人擁抱民主,但卻有大量蓋達武裝分子與各式各樣的極端分子與政府對抗。與反對派並肩作戰的Al Nusra Front與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是美國國務院認定的恐怖組織。外國向反對派供應武器,把這場內部衝突推向全球最血腥的其中一場衝突。


那裏既有來自阿拉伯國家的僱傭兵在作戰,也有來自西方國家乃至俄羅斯的數百計武裝分子,這是我們極擔憂的問題。他們會不會帶着從敘利亞獲得的經驗回到我們的國家呢?別忘了在利比亞作戰的極端分子後來轉戰馬里。這是對我們所有人的威脅。


俄羅斯從一開始就提倡通過和平對話,讓敘利亞人自己為未來制定妥協方案。我們並非在保護敘利亞政府,而是保護國際法。我們需要利用聯合國安理會,並相信在這個複雜動盪的世界裏,維護法律和秩序是少數可防止國際關係陷入混亂的途徑之一。法律始終是法律,不管喜不喜歡,我們都必須遵守。現有國際法只容許在自衛或得到安理會授權時使用武力,否則將構成侵略。


沒人懷疑敘利亞發生了毒氣襲擊,但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使用毒氣的不是敘利亞軍隊,而是反對派,他們藉此煽動庇護他們的強大外國勢力插手干預,這些庇護者將站在激進分子那一邊。有消息稱武裝分子準備以以色列為新的攻擊對象,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美訴諸蠻力標榜「非友即敵」

對別國內部衝突作軍事干預已成為美國的常態,這令人擔憂。這符合美國的長期利益嗎?我很懷疑。全球數百萬計人日益覺得美國不是民主的榜樣,而是只會訴諸蠻力,打着「非友即敵」的口號拉幫結派。


然而,武力已經證明是無效和無意義的。阿富汗舉步維艱,沒有人知道多國部隊撤走後會發生什麼事;利比亞陷入部族割據;伊拉克的內戰還在持續,每天有數十人喪生。美國有很多人把伊拉克和敘利亞相提並論,他們問政府,為什麼要重複最近犯下的錯誤。


不管攻擊目標多精準,武器多精良,都無法避免平民傷亡,包括本應是攻擊行動保護對象的老人和孩子。這將令人發問﹕若無法指望國際法,那就只能找別的途徑來確保自己的安全。於是愈來愈多的國家嘗試獲得大規模殺傷力武器。這是符合邏輯的:你手上有原子彈,就沒有人敢動你。結果我們只能空談加強阻止武器擴散,但在現實中這個目標卻被侵蝕。


我們必須停止發表武力威嚇言論,回到文明外交和政治和解的軌道上。


過去幾天出現避免軍事行動的新機遇。敘利亞願意把化武交給國際社會管理並銷毁,美國、俄羅斯與國際社會全體成員必須善用這一機會。從奧巴馬總統的一系列陳述來看,美國視此為軍事行動的替代選擇。


國家貧富不均但人人平等

對於奧巴馬總統願意和俄羅斯繼續就敘利亞問題對話,我表示歡迎。我們必須聯手保住這個希望,重回協商之路。若我們能避免對敘利亞動武,將有助於改善處理國際事務的氛圍,加強彼此的互信。我們將共享成果,為彼此在其他關鍵問題合作打開大門。


我與奧巴馬總統無論工作還是人關係的信任都在增進,我對此感到欣慰。我仔細研讀了他在周二發表的全國講話。我無法認同他提出的「美國與眾不同」說法。他聲稱美國的政策「讓美國與眾不同、出類拔萃」。不管出於什麼動機,鼓勵國民自視為與眾不同的群體都是極危險的做法。世界上的國家有大有小,有富有窮,有的擁有悠久的民主傳統,有的還在摸索通往民主的道路。我們都是不同的,但當我們祈求神靈賜福時,我們不能忘記上帝造人,生而平等。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