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梁啟智﹕普選就是一起生活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14日 06:35
2013年09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地,靠自己,這句話據說是正宗香港核心價值。香港人政治冷感,這句話也已經說了很多年。把這兩句話合起來,卻發現這麼多年來香港還未有普選,可能和香港人的生活習慣還有一點關係。要推動普選,就要由重新認識個人與社會的互動開始。


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在很多方面可以說是把「各家自掃門前雪」發揮到極致。例如我們工作時數長,沒時間照顧孩子和長者,我們便引入外籍家庭傭工來幫忙。抽離一點去想,這其實是一個很沒有效率的處理方式。每個家庭都要處理如何和一個本來陌生的人在同一屋簷下生活,整個社會也要對每一位外傭提供各種服務。這些應對固然是我們應有之義,但回到對照顧孩子和長者,其實政府應該設立多一些的照顧孩子和長者的場所,提供高質素的服務,這樣既能創造就業,孩子和長者又有多一點社交生活,個人和社會的成本也較低。但香港沒有走這條路,我們選擇讓每一個家庭自己花更多的錢去解決。


同理,新建社區康樂設施不足,先別說公平,最便宜的方法當然是集合整個社區的力量建造最好的設施。但香港人的處理方式卻是自己想辦法在一個自設會所的屋苑置業,這樣社區資源的多少就與己無關了。表面上,這好像很符合香港人「用者自付」的原則。宏觀一點來看,這無論對社區或是個人也同樣甚無效率:我們一方面要每一個私人屋苑另建一個小泳池,然後每戶另交更多的管理費,整個社區則失去共同爭取好設施的誘因。


靠政府,不如靠自己?

類似的例子,數之不盡。我們該一同要求更好的公立學校,還是自己趕快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我們該一同要求更多的大學學位,還是自己趕快把子女送到外國留學?我們該一同要求更好的公營醫療服務,還是自己多買幾份私人醫療保險?活在香港,就是不斷的把生活中各式各樣的需要和責任變成個人負擔。因為大家也習慣了,靠政府,不如靠自己。


如此的社會模式,最少製造了三個社會後果。首先,所有人都會累死。一支竹會易折彎,若只能靠一己之力,則要花上多少的氣力,每天要多少個小時的超時工作,才能滿足所有需要?再者,當有相當的人選擇如此生活,其他沒有能力或不想這樣做的又該否得到幫助便成為社會爭論不休的題目。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當大家都決定不如靠自己,對政府錯誤施政的問責壓力反而減少了。


特首怎樣選出來有何所謂?反正我所需要的一切也是自己付鈔買回來的。只有在這種社會氛圍之下,我們才有可能說得出:我討厭政治。


個人之外,還有社會

但,這真的可能嗎?責任個人化再走至極,是否連想感受郊野的青山綠水,都要個人獨自解決?要開始販賣樽裝空氣了嗎?再者,就算你真的以為你可以不需要政府過活,你以為政府就不會來搞你嗎?只要你認同,這世界在個人之外,還有社會,政治就重要,普選就重要。


據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說對了一半。問題是人若為己,則必先了解社會敗壞個人也不會好過。爭取普選,就是理解無論我們喜歡與否,我們作為香港人都注定要一起生活,香港的好與壞我們都要一起承擔。而要讓大家都願意加入這個社會契約,共同付出,真真正正的「家是香港」,唯普及而平等選舉一途,別無他法。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