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年輕時曾讀過民國初年出版的一本奇書,書名為《厚黑學》,作者李宗吾總結讀史心得,論證傑出政客或大英雄,都是臉皮夠厚、心夠黑,才能成功,藉此諷刺當時的風氣和政治。書中更提出所謂「辦事二妙法」,多年後的今天,竟也有不少人在使用。
所謂「辦事二妙法」,一為「敲鑊法」,一為「鋸箭法」。所謂敲鑊法,就是說,以前人們煮餸的鑊燒破了,會拿去修補,補鑊匠趁顧客不留神,以檢驗為名,敲打破鑊,將原來的裂紋敲得更大,然後說要大修特修,當然要多收補鑊費。修完了,主人還要感謝補鑊匠。
鋸箭法則是說,有人被箭射傷了,去看醫生。醫生看了看,將箭尾鋸了,便說手術做完,已有交代。如此,醫生便可領功。至於留下的箭頭,病人要去看內科,治不好,便是內科而非他的問題了。
最近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要打敘利亞,也是用了敲鑊法和鋸箭法。奧巴馬先是說,敘利亞用化武,越過了人道的底線,愈說愈嚴重,大談出兵,這便是敲鑊法。後來發覺,對於出兵,盟國也好,國內也好,都不太支持,便藉口敘利亞可能會交出化武,算是交了功課,隨時放棄動武。這便是鋸箭法也。
選前強調問題嚴重 選後草草了事
其實,香港政局也時見敲鑊法和鋸箭法的影子。可不是嗎?這一屆特首在競選時,不斷說解決香港房屋問題是施政「重中之重」,差一點令人以為,政府不能將樓價壓下來,便會激起民變,這就是敲鑊法的應用,將問題講到非常嚴重,爭取支持。然而,當選後,新任特首便發覺,房屋問題原來解決不易,單是找地起樓,便已令人頭大如斗。香港聯繫匯率又是動不得,於是美國量寬做成的低息環境,禍及香港,令本港樓價易升難跌。最後唯有採用鋸箭法,將早已證明無效的額印辣招加碼,便算了事。
港外勞少 建築費難降
其實香港樓價高企,還有另一原因,就是建築成本特別高昂。恒基地產(0012)主席李兆基便說,雖然有評論說香港樓價可能大跌一半,他就認為沒可能。他舉例說,荃灣和將軍澳新樓如每呎賣8000元,其中地價佔一半,餘下建築費佔一半,若樓價跌一半,發展商賣樓便要蝕本,而建築費根本不能減,所以只有地價可以跌一半,即樓價最多跌25%。
那香港樓宇建築成本是否真的高得嚇人?根據利比有限公司的統計,香港不論公營還是私營的建築項目投標價,2010年便已超越1997年的高峰(圖1),並拋離香港樓價整體升幅。
學者曾淵滄指出,香港不少人羨慕新加坡樓價遠低於香港,卻不知道新加坡的建築成本也遠低於香港,原因之一是當地肯輸入大量外勞包括建造業工人,至少令建築勞工成本大減。但在香港,提議大量輸入外勞猶如政治自殺,兩地樓價又如何可以比較?
若利率回升租抵過供 樓價可跌更多
不過,筆者認為李兆基的成本分析方法也有不足之處,發展商固然不會蝕錢起樓、賣樓,因此,如樓價跌至成本價以下,發展商便會減少買地和起樓,令供應減少,樓價便受到支持。然而,這只是一手樓的情况,而在正常市况,二手才主導樓市的供應,現在二手業主多堅持不賣樓,主要是低息令供樓成本可能和租樓支出相若或更低,與他們當初買樓的成本價沒多大關係。
然而,一旦利率回升,租抵過供,不論用家或投資者都可能會重新考慮賣樓套現,這便不能肯定樓價一定只會調整小於25%了。
還有一樣令人擔心的地方,就是雖然整體樓價指數仍在高位徘徊,但實際代表「聰明錢」的豪宅或高價住宅,樓價表現遠較一般住宅失色,這可部分反映於中原整體樓價指數與中原大型屋苑樓價指數的差距,過去一年多已明顯收窄(圖2)。
事實上,香港的地產大孖沙對投資取態實在審慎,如李嘉誠旗下長和系的淨借貸率,便只得數個巴仙,而剛公布業績的新鴻基地產(0016),其淨借貸比率也只有一成多,就算計入剛購入總投資額要400億元人民幣的上海徐匯區地王項目,淨借貸比率也不多於兩成,明顯低於香港人買樓新做按揭約五成半的借貸比率。
明報記者 陸振球
所謂「辦事二妙法」,一為「敲鑊法」,一為「鋸箭法」。所謂敲鑊法,就是說,以前人們煮餸的鑊燒破了,會拿去修補,補鑊匠趁顧客不留神,以檢驗為名,敲打破鑊,將原來的裂紋敲得更大,然後說要大修特修,當然要多收補鑊費。修完了,主人還要感謝補鑊匠。
鋸箭法則是說,有人被箭射傷了,去看醫生。醫生看了看,將箭尾鋸了,便說手術做完,已有交代。如此,醫生便可領功。至於留下的箭頭,病人要去看內科,治不好,便是內科而非他的問題了。
最近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要打敘利亞,也是用了敲鑊法和鋸箭法。奧巴馬先是說,敘利亞用化武,越過了人道的底線,愈說愈嚴重,大談出兵,這便是敲鑊法。後來發覺,對於出兵,盟國也好,國內也好,都不太支持,便藉口敘利亞可能會交出化武,算是交了功課,隨時放棄動武。這便是鋸箭法也。
選前強調問題嚴重 選後草草了事
其實,香港政局也時見敲鑊法和鋸箭法的影子。可不是嗎?這一屆特首在競選時,不斷說解決香港房屋問題是施政「重中之重」,差一點令人以為,政府不能將樓價壓下來,便會激起民變,這就是敲鑊法的應用,將問題講到非常嚴重,爭取支持。然而,當選後,新任特首便發覺,房屋問題原來解決不易,單是找地起樓,便已令人頭大如斗。香港聯繫匯率又是動不得,於是美國量寬做成的低息環境,禍及香港,令本港樓價易升難跌。最後唯有採用鋸箭法,將早已證明無效的額印辣招加碼,便算了事。
港外勞少 建築費難降
其實香港樓價高企,還有另一原因,就是建築成本特別高昂。恒基地產(0012)主席李兆基便說,雖然有評論說香港樓價可能大跌一半,他就認為沒可能。他舉例說,荃灣和將軍澳新樓如每呎賣8000元,其中地價佔一半,餘下建築費佔一半,若樓價跌一半,發展商賣樓便要蝕本,而建築費根本不能減,所以只有地價可以跌一半,即樓價最多跌25%。
那香港樓宇建築成本是否真的高得嚇人?根據利比有限公司的統計,香港不論公營還是私營的建築項目投標價,2010年便已超越1997年的高峰(圖1),並拋離香港樓價整體升幅。
學者曾淵滄指出,香港不少人羨慕新加坡樓價遠低於香港,卻不知道新加坡的建築成本也遠低於香港,原因之一是當地肯輸入大量外勞包括建造業工人,至少令建築勞工成本大減。但在香港,提議大量輸入外勞猶如政治自殺,兩地樓價又如何可以比較?
若利率回升租抵過供 樓價可跌更多
不過,筆者認為李兆基的成本分析方法也有不足之處,發展商固然不會蝕錢起樓、賣樓,因此,如樓價跌至成本價以下,發展商便會減少買地和起樓,令供應減少,樓價便受到支持。然而,這只是一手樓的情况,而在正常市况,二手才主導樓市的供應,現在二手業主多堅持不賣樓,主要是低息令供樓成本可能和租樓支出相若或更低,與他們當初買樓的成本價沒多大關係。
然而,一旦利率回升,租抵過供,不論用家或投資者都可能會重新考慮賣樓套現,這便不能肯定樓價一定只會調整小於25%了。
還有一樣令人擔心的地方,就是雖然整體樓價指數仍在高位徘徊,但實際代表「聰明錢」的豪宅或高價住宅,樓價表現遠較一般住宅失色,這可部分反映於中原整體樓價指數與中原大型屋苑樓價指數的差距,過去一年多已明顯收窄(圖2)。
事實上,香港的地產大孖沙對投資取態實在審慎,如李嘉誠旗下長和系的淨借貸率,便只得數個巴仙,而剛公布業績的新鴻基地產(0016),其淨借貸比率也只有一成多,就算計入剛購入總投資額要400億元人民幣的上海徐匯區地王項目,淨借貸比率也不多於兩成,明顯低於香港人買樓新做按揭約五成半的借貸比率。
明報記者 陸振球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