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對急於馬上轟炸敘利亞的鷹派政客來說,情勢的走向未免要讓他們失望了——美國在出兵敘利亞的界線上,在這星期稍為停頓了些許,國會參眾兩院仍未到表決出兵這一步,倒過來俄羅斯倡議的「交出化武免捱打」卻受到美國支持。如今敘利亞打蛇隨棍上申請參加禁止化武公約,連表格都交了,美國高高舉起的拳頭很難在這一刻敲下來。
美國猶豫動武,肯定不是軍事實力的考慮,目前美國有多艘戰艦駐紮地中海,一聲令下,導彈就會發射;以美國歷次海外用兵而言,民主黨動武的歷史比共和黨為多,白宮的計算,應是如何在這場軍事恫嚇取得最大利益。美國是所謂「世界警察」,這塊招牌奧巴馬不可能會丟,只是若打了敘利亞後,除了可以保住「世界警察」名號,中東大局能否令美國從此安枕始是核心所在。
俄國出馬敘願交化武
美國難以出兵襲擊
若只是簡單得以為,美國在敘利亞的利益就是打倒巴沙爾政權或換個新領導層這般簡單,美國導彈早就落在敘利亞土地上了,美國的考慮,除了是中俄等國全力反對動武,就是敘利亞局勢會牽動中東地區陷入混亂,原來的秩序淪失,况且,敘利亞內戰的民族宗教性,很大程度說明施壓未必能妥善解決亂局。美國是中東霸主,這是超黨派共識,通過各國互相制衡攫取最大利益——保證海路暢通、保證地中海即北約南翼安全、保證以色列安全。這3條金科玉律戰後60年來缺一不可,但這次若不能如外科手術般一次清除對手,殘留的不僅是敵對政權的隱患未消,美國的中東「主要玩家」地位更難以保住。
美國自從阿富汗及伊拉克戰爭後,國內瀰漫反戰情緒,這一情狀與1970年代中葉美國灰頭土臉撤出中南半島極為相似,當時美國對自身的質疑,要延至1991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大勝伊拉克始能全部消褪。如今的情况,擺在奧巴馬面前的便是如何打一場高效戰爭,一舉多得。不過,民主黨這條路並不好走,因為在美國外交操作層面的西部牛仔文化而言,在敵人面前退縮是「孬種」,奧巴馬縱使如何深思熟慮,3年後大選民主黨這次「猶豫不決」必成為對手攻訐弱點。
能夠看穿美國底牌的是俄羅斯,國土不如蘇聯時代,但仍無愧傳統超級大國風範,斡旋之下提出「交出化武免捱打」,說服敘利亞參與禁止化武公約更是神來之筆,在與美國相爭之中竟能敗部復活。北京這些年提出「大國外交」,從這次危機看到,中國與經濟實力遠遠落後的俄羅斯相比,在這方面還有大段路要走。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美國「九一一」12周年當日投書《紐約時報》,侃侃而談敘利亞政局,公開信的爭取對象是廣大美國人民,內文說到炸彈落下必然傷及無辜,這些話在美國現代國殤之日見諸美國最有影響力報章,心戰效果不言而喻,12年前死傷慘重的美國人民必會再三細想,戰爭觸動的不止於遙遠中東大漠,而是或會由此再生的恐怖主義。
和平的力量正迅速抬頭,俄羅斯以外,法國的取態也出現變化,法國外長今天抵達北京訪問,敘利亞危機是唯一議題。各國都盡最大努力,希望化止干戈,因為從地緣政治來說,大國吃不消一旦中東局勢大變、民族宗教性爆發的後果,通過對話或外交手段解決敘利亞危機,令局勢保持現况,始是歐美列強最大利益,也是中東能夠不致大變的關鍵。
美國雖然在動武上向來驃悍,長期遵循同時打贏兩場常規戰爭的戰略,這一說法經歷過去10年的驗證似乎並非如此。况且打仗未必能夠解決所有問題,美國近代最優秀的外交專才是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基辛格,雖然他支持對敘利亞動武,但他傳於後世的卻是1973年中東戰爭後的穿梭外交:兩年之內到訪以色列20次、訪問埃及和敘利亞19次,最密集時在34天之內飛行41次行程2.4萬公里。
俄羅斯發揮外交實力
一極多元格局勢改變
戰爭與和平之間,除了少數鷹派政客,大多是支持和平的一群,中東局勢與其他單一事件地區衝突歧異的是,失控之後的惡化速度不是容易遏制。如今敘利亞危機似乎有初露曙光迹象,人們應為和平仍未遠離而喜悅。危機發展至今的另一重大發現,是俄羅斯仍是世界舞台極為舉足輕重的角色,冷戰之後所謂美國一極多元「世界新秩序」,在這次危機中可以看到,應是到了修改的時候。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