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國大氣治污「低調」推進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15日 06:35
2013年09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在兩度改期之後,中國環保部最終還是放棄了在國新辦召開新聞發布會的計畫,而是在十二日早晨,將各方期待已久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在中國政府網低調掛出。


人們很快發現官方選擇低調的原因:和此前預期相比,12日發布的計劃更像是一個行動宣言,而非操作指南。諸多措施羅列的背後是優先、長遠等多層次的措施安排的缺失,「幾乎所有的事項都需要進一步細化」。


不過,本次大氣治污「國十條」的發布,還是顯示了中國高層已然將治理空氣污染和降低PM2.5的濃度納入重點議事日程。未來五年,全國料將有1.7億元資金投入,相關產業的發展也將迎來機遇。


重度霧霾逼出行動計劃

2013年初以來,中國發生大範圍持續霧霾天氣。據統計,受影響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1/4,受影響人口約6億人。


在持續的霧霾天氣中,民眾的健康問題也受到各方關注。美國《紐約時報》等媒體8日報道稱,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由於中國北方普遍使用煤炭取暖導致空氣污染,對人體心肺功能造成破壞性影響,中國北方人的預期壽命平均比南方人少5.5年。


這一觀點遭到了環保部的批駁,但一位環保部官員也坦言,促成國家採取如此重大行動的直接原因,正是去冬今春大範圍長時間重濃度的霧霾污染。他表示,當年倫敦煙霧事件,催生了英國清潔空氣法案。1998長江特大洪水,促使中央下決心禁止中上游砍伐天然林。這並非被動補救,而是積極作為。


官方低調開打持久戰

和以前重大規劃發布相比,官方此次十分低調。形式上放棄了召開發布會集中宣傳的效果,內容上也未提及吸引眼球的1.7萬億。


業內人士指出,這一安排和大氣污染治理本身的特性有關。從歐美等發達國家經驗來看,基本解決大氣污染問題的周期一般在三十年以上。中國的大氣污染治理注定是持久戰而非閃電戰。


受中國的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的影響,「能保證環境不進一步惡化已屬不易」,讓民眾產生直觀的環境好轉的感受更難實現。未提1.7萬億,則可能是擔心民眾將其誤判為經濟刺激計劃,從而與中央當前不刺激的大方向相背離。


不過,本次行動計劃還是提出了一個頗具雄心的目標:到2017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優良天數逐年提高;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細顆粒物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政策須繼續細化升級

要實現上述目標,單靠這份原則性內容為主的行動綱領還源不足夠。業內人士透露,下一步各個地方或會根據不同情况出台地方版的執行方案,包括參與部門、流程、監管方案等。各地執行和監管的力度將是政策能否奏效的關鍵因素。


目前,北京已正式公布《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計劃提出,將增加對持續重污染的應急措施,包括機動車單雙號限行、重點排污企業停產減排、土石方作業和露天施工停工、中小學校停課以及可行的氣象干預等應對措施。


這再度引發了懶政策的質疑,在一些民眾看來,所謂的限行、提高出行成本、徵排污費甚至於擁堵費,都是官方拒絕制定更為精細有效的政策所採取的「偷懶」行動。


不過,有專家表示,單從污染源來看,機動車的污染的確是霧霾產生的重要原因。但只限行的確是治標不治本,要從根本上改善大氣環境,必須對整個國家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發展方式和消費模式進行調整。而上述變化也意味着巨大資金需求和巨大市場的誕生。


馮其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