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英倫地下革命150年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17日 21:35
2013年09月17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第一次到倫敦時,朋友叫我搭Hammersmith and City Line找他。「是Hammersmith and S**tty才對。」朋友不屑地說。很討厭坐地鐵嗎?「當然,整天壞,又貴。」沒錯,它久不久就有故障,又沒冷氣,夏天坐最是難熬。可它是倫敦的流動縮影:上班族總會把看完的免費報紙放在椅後,讓下一個乘客讀;不論是否繁忙時間,都遵守「先讓乘客落車然後上車」的規則;一排櫈上,總有不同膚色、說不同語言的人。這世上最老的地鐵系統,今年慶祝150周年,值得為這老朋友,舉杯同慶。


車廂中 晚餐約會

倫敦永遠有令人驚喜的能耐──例如在一列退役的1967年Victoria Line車廂裏,跟良朋好友以至素未謀面的人吃飯。「我們的Supper Club,叫Basement Galley Underground Dining,兩年半前開始,在我Brixton的家裏定期搞晚餐會。」創辦人兼主廚Alex說﹕「我忽發奇想,既叫Underground,何不索性在地鐵上搞?上網查資料,發現Walthamstow Pumphouse Museum這列地鐵可以出租拍戲,便着手籌備,今年3月開始,每個月在這裏舉辦晚餐會。」就這樣,這晚餐會便成為今年倫敦地鐵150周年最有噱頭的非官方慶祝活動。


退役車廂 出租拍戲搞活動

「下次我坐Victoria Line的時候,一定會想起這頓飯。」參加者Dave說。除為了吃環境,交新朋友也是晚餐會的重點。「我有5年晚餐會經驗了,每次都是單獨赴會。」家鄉在英格蘭北部的Louisa說,晚餐會的氣氛輕鬆,比餐廳好得多。「我屋企由細到大都睇你份報紙(《明報》)㗎!」跟同聲同氣、在倫敦做律師的港人Edith聊天,更覺親切。這列靜止的地鐵,卻有能耐把人帶到倫敦最溫暖的地方。


Basement Galley Underground Dining

地址:Walthamstow Pumphouse Museum, 10 South Access Road, Walthamstow, London E17 8AZ

費用:七道菜晚餐每人42英鎊(約515港元)

預訂:http://www.basementgalley.com

達人帶路 漫步地鐵

想知性地為倫敦地鐵慶生,可以考慮參加Walk the Lines地鐵沿線漫步導賞。帶隊的作家Mark Mason,就用雙腳走完總長653公里的倫敦地鐵線,寫成Walk the Lines這本書,還會帶團講解關於地鐵鮮為人知的知識:District Line用了1億1300萬塊磚頭來建隧道;最早啟用的兩部隧道挖掘機,分別取名為Ada和Phyllis;每年11月10日晚上8點,Victoria站都會舉行悼念儀式,紀念1920年遺體運抵這裏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無名英雄……「也許因為男性比女性更大機會有自閉症,而自閉症的人記瑣事的能力特好。」Mark用另一冷知識來解釋他如何記住那麼多倫敦地鐵冷知識。倒是認為,這代表他對倫敦的鍾愛:他的著作,就是他給倫敦的情書。


Walk the Lines Walks

費用:每人8英鎊(約98港元,須預約)

Mark Mason個人網頁:http://www.theimportanceofbeingtrivial.com

世上第一條地下鐵路

儘管香港地鐵才開通了34年,可是我們已經很難想像,沒有地鐵怎麼生活。當世界各地的城市人,都視地鐵為理所當然的方便,自然很少人會問,為什麼最初要把鐵路搬到地底?


世界上第一條地下鐵路倫敦Metropolitan Railway,在1863年1月開通,行走Paddington至鄰近市中心商業區The City的Farringdon。建設這條鐵路的原因有二:當時Paddington、King's Cross與Euston這些火車樞紐,都沒有接駁The City;把連接火車大站和商業區的軌道移到地底,一來可紓解地面交通擠塞,二來比建造地面鐵路少拆很多樓房,促成倫敦地鐵誕生。最早期的地鐵隧道,是以cut and cover的方法建成:約2000個工人把馬路挖成坑道,鋪好路軌後再封頂。早期的地鐵列車,以蒸汽推動,乘客因此被迫吸入很多廢氣,《泰晤士報》甚至形容坐地鐵是「一種輕度凌虐」(a mild form of torture);直到列車電氣化,搭地鐵才不再是自虐行為。Metropolitan Railway很快發展到倫敦以外的郡,中產階層也陸續搬到市郊。


路線圖全球仿效

倫敦地鐵塑造了這個城市的面貌,倫敦地鐵的地圖更加是世界各地的典範。早期的地鐵地圖,是依據地理距離繪製;London Transport的工程繪圖員Harry Beck則認為乘客沒必要知道站與站之間確實有多遠,重要的是顯示出路線之間的接駁,於是創製出不合實際地理比例,但簡明顯示路線之間關係的圖表。有說他是據電路圖設計地鐵圖,另一說法則是以地底渠道圖作藍本。這充分表現現代主意簡單實用原則的新地鐵地圖1933年出版後,便成為各地仿效的對象,絕對是設計經典。


想了解地鐵以至全市公共交通的歷史,便要到倫敦交通博物館;現在還能參觀地鐵150周年地鐵海報展覽,共展出150幅1886年至今的地鐵宣傳海報。「早期地鐵線路由不同私營公司擁有,要以海報爭取客源。最舊的一幅Metropolitan Railway海報,便針對對手District Railway。海報最初以文字為主,到1908年John Hassall的No need to ask a p'liceman,變為以圖案輔以文字表達;1920至30年代更被視為黃金時代,海報設計反映出當時的藝術風潮。」策展人Anna Renton說。博物館今年還推出試乘老爺列車活動,讓人一嘗Metropolitan蒸汽列車和Piccadilly Line 1938年款經典列車。


London Transport Museum

地址:Covent Garden Piazza, London WC2E 7BB

Poster Art 150展覽日期:即日至2014年1月5日

門票:15英鎊(約184港元)

網址:http://www.ltmuseum.co.uk

■倫敦人絮語

★Janos,賣藝人﹕Charing Cross長廊音效好

「我來自匈牙利,35年前學結他、banjo等,15歲開始在布達佩斯賣藝,後來到布拉格、華沙、莫斯科等城市;我7年前來倫敦,第一次演出是在海德公園。在倫敦賣藝比東歐好,特別是莫斯科,那兒的警察可壞呢。在倫敦地鐵,我最喜歡Charing Cross站,那裏的走廊特別細長,音效很好,正適合沒有擴音器的我。現在我每天最少在地鐵站表演4個小時,夏天要6、7個小時,昨天我甚至演了8個小時──夏天很艱難,地鐵都是遊客多,他們不像本地人願意打賞;生意最好的時候,是聖誕前。為什麼打扮成小丑?20年前,我跟前妻曾為小朋友演出,為逗他們開心便這麼打扮,漸漸成為我的傳統。」


★Barry,地鐵站客戶服務助理﹕The Tube萬能幫手

「(同事:「你找Barry訪問吧!他什麼都懂,還上過BBC!(按:電視紀錄片The Tube)」)我的工作,就是關於人:由倫敦最好的市集到尾班車時間,乘客都會問你,你要瞭如指掌。保護乘客安全也是我們的職責,要很快識別可能滋事的人;總之,就是要觀人於微,還有做足功課(他邊說邊先後主動協助找Hamleys玩具店和想去Waterloo站的兩位乘客,回答問題速度感覺比Google快)。我很喜歡這份工作,已幹了17年了。最難忘是有次幫一位澳洲先生,把行李提上樓梯,再告訴他怎去他的酒店。之後公司收到一封表揚我的信,原來他是澳洲政府的一位部長!」


★Clare,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碩士生﹕「嗯,我喜歡Tube」

「我是土生土長的Londoner,每天都搭Tube。我覺得它很好呀,又快、又能把你送到很多地方(朋友A:「我只踩單車,Tube令我有幽閉恐懼症。」)有什麼缺點?有時會很擠吧(朋友B:「你很失望吧,我們對Tube沒什麼抱怨!」)。嗯,我喜歡Tube。」


■港人有say

★歐陽應霽﹕海報展現英國設計轉變

作為設計人,很自然會留意它的宣傳海報。150年來,既出現過許多精彩的創意作品,另一方面,回頭看這些海報,也看到英國甚至世界百多年來的變化,不單反映世界大事,也展現包括字款、設計語言的潮流,基本上就是展現英國設計的重要平台。


★鄧達智﹕貴,貴,貴!

鄧達智倫敦地鐵的印象,他連聲說了:「貴,貴,貴!」而且畢竟倫敦地鐵年紀不輕,「人多擁擠,尤其上下班時間,空氣流通不佳」。不過,他說:「乘客一般斯文,喜歡他們人人邊坐地鐵邊安靜讀書,讀報紙,文化文明!」


■倫敦地鐵冷知識

1. 倫敦地鐵只有45%路線是在地下隧道內

2. The Tube這綽號早在1890年出現

3. 倫敦地鐵2003年起實施發牌制度,容許在市中心20個車站共39處指定地點賣藝,但必須通過面試

4. 地鐵站和隧道在二戰時除了曾經是17萬人逃避空襲的防空洞,更曾用作兵工廠、作戰指揮中心,以及大英博物館館藏的「避難庫」

5. 整個地鐵系統估計有50萬隻老鼠

6. 意裔蘇格蘭藝術家Eduardo Paolozzi在1984年,為Tottenham Court Road站設計馬賽克裝飾

7. 全市約有40個丟空的地鐵站,其中Aldwych站最常被借用拍戲

8. 相距最短的Leicester Square和Covent Garden站只有260米,正價車票卻要4.3英鎊(約53港元)

■歌影視中的倫敦地鐵

1. Underground (1928):青春愛情故事,為倫敦地鐵首度「亮相」的電影

2. Christmas Under Fire(1941):英國政府新聞部,以到地鐵站躲避戰火的倫敦人過聖誕為題,拍出這段沉重的短片

3. 緣份兩面睇(Sliding Doors,1998):趕上與趕不上地鐵的兩種命運;現代平行時空電影經典

4. The Tube(2012):BBC關於倫敦地鐵的電視節目,以周末、逃票、危機應變等為主題

5. Metroland(19801997):Man Booker Prize得主Julian Barnes,關於兩個住在市郊,常搭Metropolitan Line的男孩成長故事,及後拍成電影

6. Mile End(1996):英國樂隊Pulp歌曲,描寫東倫敦Mile End的貧窮,曾在電影《迷幻列車》出現

7. The Guns of Brixton(1979):英國樂隊The Clash在1981年Brixton種族騷亂前,已憑歌表達對警察執法不公的不滿

8. King's Cross(1987):英國樂隊Pet Shop Boys歌曲,以等待機會等到流落當時的罪惡溫牀King's Cross,控訴戴卓爾政府令人絕望

■旅遊錦囊

簽證﹕特區護照或BN(O)均毋須簽證

匯率﹕1英鎊約兌12.2港元

機票﹕維珍航空由香港直航往倫敦,票價6310港元起。另外,維珍航空剛推出Little Red內陸航線,由倫敦希斯路機場往曼徹斯特、愛丁堡及阿伯丁(Aberdeen),方便接駁國際航班,票價6310港元起。以上價格均未包稅項及燃油附加費。查詢及預訂﹕www.virgin-atlantic.com;2532 6060


酒店:位於Knightsbridge的豪華酒店The Berkeley,新開設全新Bamford Haybarn Spa,備有倫敦罕見的天台泳池和雅致花園,有如置身英國鄉郊;房租330英鎊(約4035港元)起。於Kensington的四星級Copthorne Tara Hotel,房租77英鎊(約942港元)起。


查詢及預訂:

The Berkeley﹕http://www.the-berkeley.co.uk

Copthorne Tara Hotel﹕http://www.millenniumhotels.co.uk/copthornetarakensington

圖:郭瑋瑋、London Transport Museum(LTM)

協力:維珍航空、The Berkeley、Copthorne Tara Hotel、Visit Britain

文:郭瑋瑋

編輯﹕王翠麗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