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藝術袋中尋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19日 06:35
2013年09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手袋,對男人來說或者是膚淺的配飾,對女人來說卻是一種令人買完又買的情意結。手袋除了配飾外,是否真的沒其他意義?Dior金鐘太古廣場及中環置地廣場的旗艦店最近擴充兼重新開幕,品牌特地將曾經巡迴世界多個城市的「Lady Dior As Seen by」手袋藝術展覽移師到香港。這個展覽於2011年開始在上海、北京、東京、米蘭及聖保羅舉行,找來不同藝術家以自己方式詮釋品牌經典手袋Lady Dior,為手袋注入藝術氣息。手袋豈止配飾如此簡單?


要說這個「Lady Dior As Seen by」展覽,先要說Lady Dior的來歷。品牌於1995年推出Lady Dior手袋,當時仍未名為Lady Dior,那時戴安娜王妃出席於巴黎舉行的「塞尚展覽會」,前法國總統夫人Bernadette Chirac向她送上剛推出的Dior手袋,戴安娜王妃非常喜歡,之後訂了手袋的所有型號外,無論去哪裏她都會拿着這手袋,讓手袋聲名大噪。到1996年,品牌為了向戴安娜王妃致敬,將這手袋重新命名為「Lady Dior」。


向戴妃致敬的手袋

這個手袋延續了Christian Dior先生鍾愛的符號,並貫徹了品牌的高級訂製精神,例如手袋上標誌的cannage菱格紋源自一張拿破崙三世時期的椅子,在1947年的時裝騷上,Dior先生就是用這張菱格紋椅子招待貴賓,品牌將菱格紋用到手袋上,表現了品牌的縫紉工藝。另外,Dior先生是非常迷信的人,身上總帶有幸運符,手袋上的金色Dior字母吊飾便是因他對幸運符的沉迷而來。手袋經典優雅的外形,再加上戴安娜王妃為手袋帶來的「宣傳」,Lady Dior自推出以來大受歡迎,至今近20年,依然是品牌最好賣的手袋之一。


品牌於2011年展開「Lady Dior As Seen by」展覽,找來不同國家的藝術家以自己方式詮釋他們眼中的Lady Dior手袋,David Lynch、John Cameron Mitchell、Olympia Scarry、Martin Parr、Alice Anderson等攝影師和藝術家都曾經參與展覽,將Lady Dior融入照片,或是將之變成充滿個人風格的藝術品,這次展覽便集合了近101名藝術家約105件作品,令人眼花撩亂。


融入本土呈香港獨特創意

每次到新的地方巡迴,展覽也會邀請當地藝術家創作Lady Dior,今次展覽移師香港,便找來尹麗娟、金志強等本地藝術家參與。尹麗娟向來擅長陶瓷,今次用陶瓷做出Lady Dior卻不是採用正常倒模的方法,反而是用pressed按壓倒模方法,所以手袋上的細節如字母吊飾都反轉了,「你看上去仍是Lady Dior,但細節卻全都反轉了,就是一種似是而非的矛盾,而陶瓷做的Lady Dior也令手袋變得很珍貴脆弱。」她說。另一個本地藝術家金志強的作品經常用上鳥籠,今次也不例外,將Lady Dior化身成Lady Bird,在手袋周圍用製鳥籠的材料做成小鳥形狀,他說:「我覺得這個作品像一個動畫,小鳥就像是一格格做出來般,我想這個鳥籠應該能為展覽帶來一些東方色彩。」Dior找來香港藝術家合作,就是想他們為Lady Dior注入地道氣息,呈現香港獨有的創意。


Dior和藝術的關係

事實上品牌向來都非常支持藝術,因為Christian Dior跟藝術之間的關係本來就密不可分,他成為時裝大師之前,就因為熱愛藝術而開設畫廊。Dior先生出身於富貴之家,自小過着優渥生活,常跟朋友去巴黎藝術館享受文化,非常熱愛藝術。他本來想做建築師,卻因家庭壓力被迫讀政治,大學畢業後依然沒有放棄對藝術的夢想,於是他父親終於開了家畫廊讓他打理。獨具慧眼的Dior先生在他位於巴黎的畫廊率先展出Calder、Dali、Miro、Giacometti等藝術界大師的作品,也曾展出Picasso、Dufy、Ernst的畫作。後來因為家族破產,他被迫關掉畫廊,開始為名流設計帽子衣服等,並設立個人時裝品牌。


而為延續Dior先生對藝術的熱愛,品牌向來都會在專門店佈置中融入藝術品或名家設計的家俬,將藝術融入生活。例如最近剛擴充開幕的太古廣場及置地廣場旗艦店,就放置了不同藝術家設計的家俬及裝置藝術,如Terence Main的圓椅、Rob Wynne的「蝴蝶」裝置藝術、Guillaume Piechaud奇形怪狀的椅子、Jurgen Drescher的bubble牆上裝飾、Robert Sadler的銀灰色Bomb Sofa、Not Vital的「Also, Adam one Afternoon」等,讓人在逛時裝的同時也能欣賞藝術品,實行將藝術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近幾年時裝品牌與藝術掛鈎的活動屢見不鮮,如Prada幾年前在首爾舉行的Prada Transformer,找來建築師Rem Koolhaas打造可反轉移動的四面體「變形」展館,展館每一面都是為了配合裏面的藝術活動,集建築、藝術、電影與時裝的跨媒體藝術活動於一身。又或者Chanel的Mobile Art,就找來Zaha Hadid設計一座可以巡迴多個國家的流動藝術館,裏面展覽的就是品牌邀請不同地方的藝術家以品牌產品為主題創作的藝術品。到Dior這個「Lady Dior As Seen by」展覽,也是找來藝術家演繹品牌手袋,又或是在專門店中融入藝術品,美其名支持藝術,實則不過是「移形換影」,用了沒那麼商業化的方式去推銷品牌產品。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無論什麼東西都好,只要扯上藝術、文化的層面,似乎就「昇華」了不少,不再只是單純為了賺錢。但事實上,品牌又怎會不是在商業操作?用上藝術作包裝,說到底也是想用一個不那麼商業、沒那麼硬銷的手法叫人對品牌產品留下印象,况且利用藝術作橋樑,也同時提升品牌形象,對品牌來說何樂而不為?但在商業考慮之外,這個「Lady Dior As Seen by」展覽,甚至是專門店內的藝術品,都是任何人都可免費參觀欣賞的藝術活動,同時也將向來遙不可及的奢侈品變身成為「與眾同樂」的藝術,這種open to public的藝術分享大概就是Dior先生對藝術的初衷。


「Lady Dior As Seen by」展覽

日期:即日至9月23日

地點:中環四號碼頭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日上午11時至晚上9時,費用全免

文 官嘉盈

圖 林俊源、品牌提供

編輯 胡可欣

美術指導 John Wan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