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隱蔽家中17年的35歲宅男沉迷上網打機,日前稱因「在網上做錯事」而跳樓自殺,網癮影響惹起關注。城大有研究發現,上網時間愈長、網癮愈大的人愈容易感到寂寞,每日上網8至10小時的嚴重網癮者,寂寞感愈高,因網友不能取代人與人的正常社交。為免子女沉迷上網,社工建議家長應盡量增加與子女的生活有關的話題和活動,但切忌針對指摘成癮問題,否則只會弄巧反拙。
城大媒體與傳播系向361名年齡介乎18至37歲學生進街追蹤研究,當中包括兩次問卷調查,首先查詢學生的生活狀態、情緒,以及上網習慣,並要求他們評分,4個月後再做同一份問卷,比對數據以了解網癮對會否影響學生情緒。
受訪者中,89%受訪者每日上網,62%表示每日上網3至4小時,研究刊載於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學者:少與人接觸致惡性循環
參與研究的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副教授姚正宇表示,人的情緒都會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追蹤數據顯示,上網時間愈長,並有網癮的受訪者,愈容易感到寂寞及沮喪,證實沉溺網絡與寂寞有直接關係;相反寂寞的人不一定會有網癮。而長期上網,若不是有網癮,而是有工作和學業需要,亦不會因此寂寞。
姚正宇表示,部分嚴重網癮個案,如每日上網8至10小時,寂寞感會愈高,「每日扣除睡覺及上網,都無時間同人接觸,唯有透過上網排解寂寞,結果會造成惡性循環」。他指出,網絡上的聊天功能,雖可與網友交談,短時間有很多朋友,但難以取代面對面的正常社交,建構不到人際網絡支援。
父冷漠母遷就 子女易有網癮
姚正宇另外參與的研究,訪問了逾2000名內地學生,結果顯示父母的教育方式與子女沉迷上網有關,若父親對子女特別冷漠、母親特別遷就照顧,子女有網癮的風險愈大,有關結果亦可供本港參考。
明報記者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