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這個月來有資深傳媒人不斷發功「幫港出聲」,以種種歪論示範何謂引喻失義;另一邊廂,自稱「後生」(70後)、「靚仔」的電視台高層,在一片「簇擁」聲之下辭職,電視台更動用資源來製作一段三分鐘短片向他「say goodbye」。
很多人都在說放棄看電視,但港台電視節目《星期五主場》(下稱《主場》)會傳來一道清晰又堅定的聲音——一位「後生」(80後)、「靚仔」(不是自認的,但確實唇紅齒白)的主持麥嘉緯,不卑不亢的訪問高官貴人,替港人發聲。
當嘉賓意圖想帶觀眾遊花園,他便會使出單刀直入,又或「chur住唔放」(按:chur意指辛苦得喘不過氣來)的絕招,絕不浪費屬於公眾的大氣電波與時間。
雖然身處的香港電台,也頻頻傳出編輯自主受打壓,但這後生主持在鏡頭前的表現,卻連前副廣播處長吳錫輝也點名稱讚他,「在承受政治壓力時亦未有將節目(《主場》)淪為喉舌式訪問。」
他這傳媒人風範,到底如何煉成?
單刀直入 高官被KO
二○○二年九月,麥嘉緯入讀香港大學法律系。
二○○三年初,SARS肆虐香港,加之政府也在推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當時躁動的社會氣氛,啟動了身為大學生的他對社會時事、政事的興趣,亦令他思考自己的身分可以做什麼。「Year 1是廿三條最火紅火綠的時候,所以特別留意。」那時的他主力在宿舍舍堂的學生會(香港大學的U Hall)籌備活動,「自己主力在宿舍舍堂學生會,會推動大家關心呢啲嘢」。
大學畢業以後,他卻沒有想過在法律界工作,原因是對傳媒工作更有興趣。於是他懷着一身法律技巧訓練得來的工夫,加入傳媒。二○○八年他轉職到港台當電視節目的編導,亦間中參與主持工作,如《左右紅藍綠》、選舉論壇。《主場》是他首次作長訪問的主持。首集《星期五主場》的嘉賓是律政司長袁國強。訪問播出後,有說麥嘉緯的表現是「KO」了律政司長。《主場》節目及主持「單刀直入」的風格亦自此打響旗號。「其實當初也沒有刻意要營造出很『Chur』的形象。問問題時的力度,來自整個節目團隊的準備,如資料蒐集,每一集的處理鋪排,團隊為我的發問做準備,都是堅實的背景、穩當的基石」。答案聽來竟有點像出自他訪問的一眾高官們的那些「官腔」!「當然事前都會預計他們是如何作答,如果『遊花園』又會如何應對。」他謹慎的說。
Chur實是幫佢回答 避免答得迂迴
《主場》背後有一個團隊的支撐,但落場訪問嘉賓的畢竟是他,與其說他只是配合節目的「演出」,不如說這種周密又直接的訪問風格像為他度身訂做。「因為節目甫開始的定位便是『單刀直入』,也希望嘉賓的回答是直接、簡潔,避免他們回答得太迂迴。其實所謂『Chur』是幫佢回答,在有限的節目時間內,令觀眾更容易掌握及明白他們的回答。」訪問那個星期,筆者有機會到《主場》的現場,觀看他與羅致光的錄影訪問的台前幕後。訪問進行前半小時,他已化好妝埋位準備,不斷試走位、錄音。訪問時一室中人高度專注,自不待言﹕控制室內的節目策劃尤翠茵不時會用耳機向他提場,試過提他時間緊迫快問下一題, 他仍「咬緊不放」,繼續問羅致光為何在梁振英上場後,兩次七一他都沒有上街遊行,逼他向觀眾給出一個圓滿交代。
《主場》的節目時間約三十分鐘,錄影過程也盡量以直播形式錄影,而且訪問過程亦難以剪接,所以訪問者與被訪者的現場反應都清楚呈現。完成所有錄影大約是一個半小時的事,他走下布景台也不禁透了一口大氣,被同事喚作「王子」的他才露出罕有輕鬆笑容的一刻。
港人港聲 代入異見聲音 嘉賓觀點現形
據說《主場》的出現,原先是為了取代議政節目《議事論事》,用意是在公營媒體開一個「主場」給政府高員,給他們替政策「解畫」(當然亦可理解為「護航」),作為「官方喉舌」類節目。豈料節目出街,卻讓大家見到高官詞窮語塞,被KO,甚至逼出「我只係打份工」的無賴一面,不任由語言偽術自說自話——「單刀直入」、「chur」,「只是想幫嘉賓將觀點更清楚的呈現出來,顯出他們所代表的是哪一種聲音」。這是個為民喉舌的主場,麥嘉緯作為主持,有香港人意識,而香港人不止一把聲音,於是他會用角色設定,代入異見聲音,令嘉賓「現形」。
公權力愈多 回答愈要到位
記得麥嘉緯訪問前政務司長時,他嘗試以「梁粉」的角度向陳太問問題。節目策劃尤翠茵也回應,那一集的錄影時間大概是八月中,正值梁振英落區而令社區市民反應沸沸騰騰之時,《主場》曾邀請他上節目給市民「解畫」,但特首以公務繁忙理由推卻(按﹕特首於八月十九日至二十九日離港休假),於是嘗試邀請陳太,再配以「梁粉」的角度去訪問她﹕「我們的專業就是做research,看報紙,從而知道香港人不同的想法。當然沒有可能代表所有香港人。但以梁粉身分作訪問,也只是想嘉賓觀點被呈現。」尤翠茵說。幫港出聲,最重要還是將不同的聲音都有機會呈現,而不止是你正我邪的二分法,將彼此對立起來,沒有商榷餘地。
「我相信上來節目的嘉賓,其『公權力』愈多,觀眾要求他回答的到位程度也愈高。」麥嘉緯說。首輯《主場》的訪問嘉賓以高官為主,如袁國強、張炳良、陳智思及曾鈺成等等,正在播放的第二輯有不少受訪者不在高位,但屬社會上的意見領袖,如陳冠中、黃耀明、陳方安生等,可見《主場》也嘗試廣開言路,讓各方各路的代表人物也能發表他們給公眾的意見。
捍衛言論空間 監察濫用公器
只是近一年來,香港社會議題日日新:反國教、佔領中環、碼頭罷工至近期的取消通識科、高官誠信問題、「政府帶頭盲搶地」等等等等,更甚者,傳媒議論空間有如維多利亞港,愈縮愈窄,香港電台這塊金漆招牌,作為公營傳媒亦是在風眼之中,作為時事節目主持,又怎樣自處?
「我相信無論在任何傳媒,很多前線記者都仍然在堅守崗位,捍衛傳媒的言論空間。但在上位的人是否願意捍衛空間呢?擁有公權力,擁有公器的,會否濫用公器?這些身在前線的記者都未必能主宰到。」他說,在香港電台,《主場》以及其他節目等各個單位的工作人員,都在堅守崗位。
謹小慎微 以防收錯料會錯意
接觸過麥嘉緯的人都說,他為人好謹慎,事實是,他謹小慎微到連最難忘受訪嘉賓一類無殺傷力問題,通通都以「官腔」或異常精簡的答案打發開去——問他有什麼嗜好,他真的只回答「行山」兩個字;問他有沒有特別喜愛的山野景色,他會答:「度度都鍾意。」謹慎與自持,應該是他最願意跟只見過一兩次面的記者分享的東西。
問他在大學期間熱中什麼活動,他說:「嘗試過搞讀書會,最誇張係得幾丁人參加。最搞笑係試過幾個人在研究共產黨宣言……(記者:都唔係好搞笑啫……)係好搞笑。不過書係人哋揀,我只係幫手。」說罷他補充:「其實搞過很多不同形式的活動,但你叫我仔細回憶呢,又說不上來。其實又無需要特別highlight某幾次的讀書會……」後來他再補充,擔心記者會誤將這一次讀書會寫成是「麥嘉緯人生重要的啟蒙時刻」……是的,他會時時刻刻擔心接收方,有沒有收錯料會錯意。記者沒有存心要給他生安白造「左膠」形象,只是回想起自己在大學畢業後兩三年,也曾與大學同在某年某月某日某茶餐廳,一同研讀了一兩段共產黨宣言,但現在想極也想不起當時是讀了哪兩段。所以,記者大概也明白一兩次的讀書會,未必會成為人生的轉捩點。只是作為一篇文字的人物訪問,多多少少想寫一點關於個人的微小故事。
主持以外 帶團當「信差」
工作以外,他會從事一些社會義務工作,如作為紅十字會「人道教育工作」的義工,「舉行一些體驗活動如日營時,會帶領一些活動,向公眾講解更多關於戰爭的痛苦、童兵的不人道等等,並傳播和平信息。」問會不會有人認得他是《主場》主持,他說曾有人認得,不過希望不會影響主持工作。由於喜歡行山,他現在是地質公園的「準導賞員」,只是因為近來太忙,還未正式帶團,「想向外國朋友同香港人介紹香港的另一面。」怎麼他好像特別喜歡從事一些「傳播信息」的崗位?「人好像需要認識身處的地方,才會懂得珍惜。看到香港的核心不斷受到衝擊,有些人會覺得沉默能平息紛爭。但我又會想﹕『沉默會否助長了歪理?』」他相信不要保持沉默,讓人了解、得知更多信息,大家才能好好思考。好了好了,一場行家,也無謂要逼出你的個人小故事。盡力做好《主場》的主持,堅守作為傳媒同事的底線,才是正經事。
誰不敢上《主場》?
有些人是請極都請唔到
問《主場》的節目策劃尤翠茵,《主場》的風格如此「單刀直入」,會否嚇怕了嘉賓,令他們不敢上來。「也不會。但有些人是請極都請唔到,如特首梁振英經常說公務繁忙;他的戰友邵善波也請不着。曾嘗試邀盛品儒,他的秘書每次都說『明天覆』,卻沒有回覆。」她也不諱言當前的社會形勢是難請嘉賓的原因:「現時的社會討論氣氛較為分化,很多本身很理性的人都唔敢出嚟講嘢。這令我有點擔心。現在是非黑即白的時候,嘉賓害怕受訪後被人『標籤』成某一類意見,影響自身的工作。」
據說,廣播處長鄧忍光也有幫忙邀請律政司袁國強作為《主場》首集嘉賓,因為兩者是大學同學云云。「因為處長認識律政司長,所以當時他也有幫忙邀請司長,但《主場》節目也是同時邀請他的。」麥嘉緯說。不過,之後處長幫忙《主場》邀約嘉賓的情况也再沒出現了。嗯,港台的編輯自主也是備受關注的社會議題,未知《主場》會否邀請鄧處長當嘉賓呢?
星期五變星期六
《星期五主場》於9月13日播出最後一集。9月28日起節目改名為《星期六主場》,於星期六晚上七時至七時半在無綫電視翡翠台播映。
文 蔡琇莹
圖 陳淑安、蔡琇莹
編輯 蔡曉彤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