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內地住房供過於求 政策勢轉向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23日 06:35
2013年09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今年,中國的新領導層在多項經濟領域嘗試新政策。然而,在住房這個關鍵問題上,他們卻選擇了延續前朝的政策。


所謂「限購令」,是上一屆政府的主要住房政策,自2010年中開始嚴格執行。這項政策在絕大多數的主要城市執行,對非首次置業的家庭實施懲罰(如首期較高、貸款利率較高等),目的是限制住房需求,再配合龐大的「經濟適用房」計劃來擴大住房供應,以此遏制樓價持續上升。


打擊炒樓 殃及換樓客

但是,改變這套政策的壓力也愈來愈大,正是由於這套政策的成功──內地樓市經過10年供不應求之後,現在可能是有點供過於求。內地有望在今年建成1100萬個住宅單位,這幾乎是2003至2007年間每年平均600萬個住宅單位的2倍。


鑑於住房供應已大幅增加,若繼續限制住房需求,可能會加劇供過於求的情况。此時,決定性變數是換樓的需求,即是城市居民更換更大、質素更好的住房的欲望。內地政府希望限制投機的和投資驅動的購房需求,同時也壓縮了換樓需求。


因此,若要繼續吸納建築業現時的龐大產量,內地的住房政策將必須作出重大改變。內地政府可以通過公共部門直接提供資助房屋,以加倍滿足低收入人士的住房需求;或者用一種新方式鼓勵私營地產發展商提供這種低收入人士的住房;甚或放棄其高調壓抑住房升級需求的政策。


這些全部都不是容易的抉擇,不論在政治上還是在財政上。據報道,內地政府正在制定住房政策的新框架,將於今年稍後時間公布。其中一項主要挑戰,就是處理這種供求失衡。


2010年前 僅滿足六成住房需求

我們分析中國的住房需求時,將之分拆成三個來源。第一,是城市人口的增長。第二,是人均居住面積的增長。第三,是取代已被拆卸的舊房屋的需求。在本世紀的第一個10年,這三種需求都非常龐大。


由2000年至2010年,內地的城市人口平均每年增長2100萬。由於期間的人均居住面積為20至30平方米,這相當於每年產生大約5億平方米的住房需求。


此外,在過去10年,內地的人均居住面積亦由每年增長0.6平方米,加速至每年增長1平方米。這意味着,每年又產生3億至4億平方米的新住房需求。


至於拆卸房屋的數據,則相當缺乏。但我們估計,在此期間,每年有大約2.5億平方米的房屋被拆卸,其中2005至2010年間有顯著的增加。


三者合計,即是說,內地每年有超過10億平方米的住房總需求量。但是,在2000至2010年,每年平均實際住房落成量只是6.6億平方米。


換句話說,中國的住房供應嚴重不足,就是過去10年住房價格急劇上升及新樓動工量急劇增加的基本原因。由於供不應求,新的住房供應自然去了那些願意支付較高價格的人手上。結果是,高檔住宅的建築量激增,而佔城市新增人口一半的外省民工,則幾乎被完全隔絕於市場之外。


人均居住面積增速已大減

住房成為很多人的投資工具,令問題趨於嚴重。這可以從愈來愈多人持有超過一間房子看到。根據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房地產商會的調查,在2008年,有9.5%的已落成住房並非其業主的一手住房。到了2011年,這數字更上升至14.9%。


這引致內地政府大力壓抑升級和投資需求。我們首選的寒暑表——人均居住面積的增長,近幾年就已經大幅放緩。在2012年,人均居住面積只增加了0.26平方米,遠遠低於過去10年每年平均增加1平方米。


這是內地政府政策在供應和需求方面同時產生的效果。由於政府在2010年高調推出社會住房計劃,地產開發商對於興建大型單位,更加審慎(因為大型單位被監管機構視為豪宅)。因此,新落成住宅單位的平均單位面積,由高峰期的119平方米,下跌至2011年的大約103平方米,即2000年的同一水平。政府政策的目的是在低端市場增加供應,但它亦顯然令大單位的供應減少了。


政策若不變 住房需求每年減兩成

再結合「限購令」——那往往是一刀切針對任何已經擁有住房的家庭,升級到更大住房的需求已經回落。如果這些政策不改變,對住房總需求可能有巨大影響。若人均居住面積繼續以2012年的速度增長,在未來幾年,每年由此產生的住房需求將下跌至1.3億平方米,遠低於過去10年的每年超過3.2億平方米。即使其他住房需求沒有任何變化,這亦意味着,內地每年的總住房需求將會減少20%,由12億平方米下跌至10億平方米以下。


取消限購令 需求每年彈4億平方米

如果沒有政策壓抑,內地的住房升級需求會是什麼樣子?我們相信,內地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積是大致跟隨台灣的軌迹,滯後約15年。在2012年,內地的人均居住面積是32.9平方米,大約相當於台灣在1997年的人均居住面積33.8平方米。


如果內地的人均居住面積在未來幾年每年平均增加0.8平方米,到了2020年,就會上升至40平方米,非常接近台灣在2005年的人均居住面積41平方米。這意味着,若內地取消限購令,由換樓需求這個基本因素帶動,住房需求應該反彈至每年3億至4億平方米很正常。


尚有4500萬家庭沒住獨立單位

不過,內地如果不放鬆限購令,能否仍然維持住房需求在高水平?這勉強可以做到。但內地政府需要將向低收入人士提供的廉價住房增加一倍。我們的最新估計是,在2012年,內地城市的已落成住房總數是1.78億至1.88億個單位,這仍然遠低於居住在城市地區的2.23億戶家庭。


這兩個數字之間的差別代表着,有些人口只是獲安置居住在簡陋的住房,那並非獨立的單位。我們估計,這批人口在2010年有4100萬戶至5200萬戶;到了2012年,已經減少至3500萬戶至4500萬戶。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社會住房的增加。但是,這批人口仍然十分龐大。


若要在未來10年內為這批人口提供較舒適的住房,內地每年將需要興建大約2億至3億平方米的新住房。這將足以抵消因為升級需求受壓抑而減少的新住房需求。


然而,這亦意味着,內地的保障住房計劃將需要延續,而不是按目前計劃般,在2015年達到預定目標之後就停辦。由於保障住房計劃從開始時就不斷受到規劃不善和資金問題的困擾,若要確保它延續下去時不會出現類似問題,將是一個重大的管理挑戰。


料中央採取混合策略

政府最近公布了新的改善貧民區構思,這似乎表明,政府並沒有放棄保障住房計劃,並希望找到方法,以確保任何有需要的地方都有新的保障住房供應。


內地決策者面對這個艱難抉擇的底線是,今天的住房市場動態已經和10年前完全不同。現時的主要挑戰不再是緩解持續供不應求引致的高樓價和大興土木,反而是要避免市場出現供過於求。


其中一個可行的策略是,容許大量外省工人入住保障住房,以及政府繼續大力支持提供低收入住房。另一個策略則是放寬各大城市的限購令。


但如果任何策略都不採用,將引致災難性的後果。我們的估計是,中國住房政策的新框架將會混合兩種策略。一方面,限購令會逐步放鬆。另一方面,亦會繼續針對性地推行公共房屋計劃。此外,給予農民較大的自主權在郊區興建住房,也可能是一股潛在的推動力。


潘迪藍

GaveKal Dragonomics 資深經濟師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