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月梁議員成立了關注通識教育聯席會議,作為召集人的梁議員更撰文向教育局提出八點訴求,亦曾在電台節目上表達對通識科發展的意見。筆者雖曾多次撰文指出通識科從來未被政治騎劫,可惜梁議員仍多番高調指出要取締通識科,一時說要以中史科代替通識的必修地位,一時又說本科不能設必答題,但理據與課程文件既不相符,聯席會議的意見亦有偏頗,實在有混淆視聽之嫌。
聯席八點訴求筆者只想集中回應第二、第四、第五及第八點。
聯席第二點要求指出通識科考題應更符合中學生水平,避免學生難以掌握,無法分析學習;第八點又說要檢討通識必答題的必要性,以及通識應否作為必考科目,增加學生選科的選擇權。這裏必須先談談考試的基本原則是一定要講求信度和效度,考評局如果依據課程評估指引出題目是天經地義,也是專業考慮,不容攙雜政治因素作任何審查篩選,否則這才是干預學術自由。
通識不是放水科目
通識科課程範疇既有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公開試題目自可考問。就算單以過去兩屆卷一總共6題的必答題中,也不見得全屬政治議題。至於梁議員指出要出題者迎合考生水平,題目不能太困難,這論點就更難成立。題目的難度有別,正正為了讓不同能力的考生能分辨高低。應考文憑試通識科學生有近7至8萬人,總不能禁止學生嘗試有不同難度的題目。通識不是放水科目,更不能為了遷就部分能力稍遜的同學而放棄了辨識癏z選能力較高考生的功能,新高中不是標榜建立多元共通能力和獨立多角度思考嗎?一旦如梁議員所言只考淺易題目(說穿了是不考如「佔中」事件等的政治題目),長遠會否削弱香港行之有效的評核原則,甚至進而令通識科變成和稀泥也可合格過關的科目?孰優孰劣,筆者留待讀者判斷。
依梁議員的高見,其他核心科目如中英數是否又不能設立考核考生更高共通能力的必答題?至於第八點有關必答題的考慮,要知道通識不設多項選擇題,要確保考卷對課程有較全面的涵蓋層面,必答題的存在是合理和有需要的,也可令到可比性和統一評級方面更獲大眾認受。正如其他核心科目也有必修單元畧﹞嚏C如果考卷對課程的涵蓋度不全面或不足,考評局給予考生的評級又如何反映考生的多方面能力,甚至會否失去國際學術機構的認可地位?這點梁議員可能忽略了因為攻擊通識科而導致牽一髮動全身的深遠影響。
一定要專業考慮
至於政治議題應否排除在出卷的範疇,筆者仍強調一定要是專業考慮,也必須依本子辦事。梁議員的專業是律師,自應明白必須按本子辦事的必要。如果課程評考指引文件對6個單元或考評制度需要有任何改動,而這些改動亦經過前線通識教師的專業討論和達成很大程度的共識,那麼在未來幾年的中長期課程檢討中落實,筆者並無異議。但現在由梁議員提出的改動是否符合本科的課程目標,甚至有否考慮通識科在新高中課程的角色和地位?筆者極有保留。至於這些建議是否代表大多數前線通識教師,就更難論證了。
眾所周知,通識科的獨立專題探究和跨學習領域的課程特色是令到新高中學制可以做到文中有理,理中有文,也因此而獲得國際眾多國家高度評價,也令更多國家承認新高中文憑試的卓越地位。如果單憑梁議員指少數教師教通識時加入其政治立場的個別例子,就以偏概全,貿然在通識科課程實施初期便輕率取消通識作為必修必考科目,恐怕就連外國大專及學術機構也會嘖嘖稱奇。香港既是國際金融城市,也是文化之都,一向崇尚多元文化和包容不同觀點,但梁議員倡議的取消必修必考和去政治化主張未免咄咄逼人,談不上對學生的多元學習經歷有任何好處。
難道英文科教師講解六四
我們就不學英文?
至於第五點提及的公平公正對待6個單元,以符合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更毋須擔心。眾所周知,所有議題均是跨單元的,沒可能只涉及某一單元,所以不同單元也會在考題中查問,但恐怕擬題也難以做到每題只涉及一個單元的最理想情况,至於最後一點檢討通識科必考和必答題上文已有論述,不贅。
梁議員及聯席會議多番提出不要上綱上線,但教育專業和課程評考文件的法律地位,梁議員及其聯席會議又何嘗尊重?如果這必修科目不斷受攻擊矮化,恐怕現時新高中學制下學生主動留意本地、國家,以至世界新聞,又或是不再背誦標準答案,強調多角度獨立思考和尊重包容不同觀點的優點又如何延續?筆者只想說,如果梁議員真的廣泛諮詢更多前線通識教師意見,便明白她的八點建議瘂~慮壓根兒不存在。唯有信任專業,讓教師回歸教育自主,新高中學制才能有更佳發揮。否則動輒扣通識科帽子,因害怕「佔中」事件便狙擊通識科,更推以廣之期望所有科目去政治化,難道有一天英文科教師在課堂講解六四事件,我們日後就不學英文不成?這絕非香港之福!
作者是前線通識科教師、佛教善德英文中學校長
聯席八點訴求筆者只想集中回應第二、第四、第五及第八點。
聯席第二點要求指出通識科考題應更符合中學生水平,避免學生難以掌握,無法分析學習;第八點又說要檢討通識必答題的必要性,以及通識應否作為必考科目,增加學生選科的選擇權。這裏必須先談談考試的基本原則是一定要講求信度和效度,考評局如果依據課程評估指引出題目是天經地義,也是專業考慮,不容攙雜政治因素作任何審查篩選,否則這才是干預學術自由。
通識不是放水科目
通識科課程範疇既有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公開試題目自可考問。就算單以過去兩屆卷一總共6題的必答題中,也不見得全屬政治議題。至於梁議員指出要出題者迎合考生水平,題目不能太困難,這論點就更難成立。題目的難度有別,正正為了讓不同能力的考生能分辨高低。應考文憑試通識科學生有近7至8萬人,總不能禁止學生嘗試有不同難度的題目。通識不是放水科目,更不能為了遷就部分能力稍遜的同學而放棄了辨識癏z選能力較高考生的功能,新高中不是標榜建立多元共通能力和獨立多角度思考嗎?一旦如梁議員所言只考淺易題目(說穿了是不考如「佔中」事件等的政治題目),長遠會否削弱香港行之有效的評核原則,甚至進而令通識科變成和稀泥也可合格過關的科目?孰優孰劣,筆者留待讀者判斷。
依梁議員的高見,其他核心科目如中英數是否又不能設立考核考生更高共通能力的必答題?至於第八點有關必答題的考慮,要知道通識不設多項選擇題,要確保考卷對課程有較全面的涵蓋層面,必答題的存在是合理和有需要的,也可令到可比性和統一評級方面更獲大眾認受。正如其他核心科目也有必修單元畧﹞嚏C如果考卷對課程的涵蓋度不全面或不足,考評局給予考生的評級又如何反映考生的多方面能力,甚至會否失去國際學術機構的認可地位?這點梁議員可能忽略了因為攻擊通識科而導致牽一髮動全身的深遠影響。
一定要專業考慮
至於政治議題應否排除在出卷的範疇,筆者仍強調一定要是專業考慮,也必須依本子辦事。梁議員的專業是律師,自應明白必須按本子辦事的必要。如果課程評考指引文件對6個單元或考評制度需要有任何改動,而這些改動亦經過前線通識教師的專業討論和達成很大程度的共識,那麼在未來幾年的中長期課程檢討中落實,筆者並無異議。但現在由梁議員提出的改動是否符合本科的課程目標,甚至有否考慮通識科在新高中課程的角色和地位?筆者極有保留。至於這些建議是否代表大多數前線通識教師,就更難論證了。
眾所周知,通識科的獨立專題探究和跨學習領域的課程特色是令到新高中學制可以做到文中有理,理中有文,也因此而獲得國際眾多國家高度評價,也令更多國家承認新高中文憑試的卓越地位。如果單憑梁議員指少數教師教通識時加入其政治立場的個別例子,就以偏概全,貿然在通識科課程實施初期便輕率取消通識作為必修必考科目,恐怕就連外國大專及學術機構也會嘖嘖稱奇。香港既是國際金融城市,也是文化之都,一向崇尚多元文化和包容不同觀點,但梁議員倡議的取消必修必考和去政治化主張未免咄咄逼人,談不上對學生的多元學習經歷有任何好處。
難道英文科教師講解六四
我們就不學英文?
至於第五點提及的公平公正對待6個單元,以符合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更毋須擔心。眾所周知,所有議題均是跨單元的,沒可能只涉及某一單元,所以不同單元也會在考題中查問,但恐怕擬題也難以做到每題只涉及一個單元的最理想情况,至於最後一點檢討通識科必考和必答題上文已有論述,不贅。
梁議員及聯席會議多番提出不要上綱上線,但教育專業和課程評考文件的法律地位,梁議員及其聯席會議又何嘗尊重?如果這必修科目不斷受攻擊矮化,恐怕現時新高中學制下學生主動留意本地、國家,以至世界新聞,又或是不再背誦標準答案,強調多角度獨立思考和尊重包容不同觀點的優點又如何延續?筆者只想說,如果梁議員真的廣泛諮詢更多前線通識教師意見,便明白她的八點建議瘂~慮壓根兒不存在。唯有信任專業,讓教師回歸教育自主,新高中學制才能有更佳發揮。否則動輒扣通識科帽子,因害怕「佔中」事件便狙擊通識科,更推以廣之期望所有科目去政治化,難道有一天英文科教師在課堂講解六四事件,我們日後就不學英文不成?這絕非香港之福!
作者是前線通識科教師、佛教善德英文中學校長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