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眼前雍容華貴的包陪慶教授,為已故船王包玉剛爵士的長女,曾獲世界傑出女企業家獎,亦是一位資深的教育家。很多人都想知道她和父親的成功經驗;又,一代船王是怎樣教養女兒?今年已經68歲的女兒,想起小時候父親對她的教誨和身教,依然覺得終身受用。
包玉剛爵士,過去是白手興家的世界船王,在香港幾乎無人不曉。一代船王家教甚嚴,卻也甚開明,他摒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自小便囑咐身為長女的包陪慶為妹妹們作好榜樣,要好好讀書,即使考第二也要打手板;而且無論家境多富裕,仍以身作則教導孩子節儉,包陪慶記得父親多年來只穿補過好幾次的舊毛巾袍去游泳,媽媽也從不穿名牌;還有家中幾個孩子都不准挑食,更不可以差使傭人等。
跟孩子做朋友 「不如你教我?」
得到父親的啟蒙,包陪慶認為作為家長,以身作則十分重要。「其實這不容易,一個吸煙的爸爸,如何叫孩子不吸煙?每個人也有不足處,不會什麼都懂,大學也沒有一科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好家長。不過,我認為家長不妨跟孩子坦率地做朋友,因為我們都不會在朋友面前裝模作樣,也會向朋友認輸;當遇到自己不懂的東西時,就把孩子當作朋友請教『不如你教我?』,所以吸煙的爸爸也可跟孩子說﹕『我努力戒煙,如果成功,你可否給我一粒星星貼紙作獎勵?』這就是互動的教育。」
學樂器 奮鬥過程更重要
包陪慶自小受到父親良好的身教言教,對自己的學業成績、做人處事的方式也甚有要求,這都促成她今天傑出的成就。在美國念大學時她考獲獎學金攻讀碩士,選的是社會工作學,專研究問題兒童。對於教育,她一直堅持自己的信念,認為只有教育可以給人永久擁有靈魂、知識和能力。所以,早年她在港創立漢基國際學校,2007年又與兒子蘇文駿於上海創辦包玉剛實驗學校,以國際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孩子發問和尋找答案,培育他們追求學問的精神,而不是坐下來張口等人餵食。
「爸爸主張終身學習,病重時,仍繼續學英文,即使眼睛看的都模糊了,也請人讀報紙給他聽。所以,我覺得讓孩子去學語言,甚至是一種學器,除了學習當中的技巧外,最重要是過程中培育出來的奮鬥精神,有時候這比實實在在學得的幾個字來得珍貴。中國人,大多講求結果,於是老師們見到學生字寫得不工整,便要他們塗改寫過;但外國老師喜歡在學生學習時不停讚『Wonderful、Lovely』,即使字寫得多醜,都是Wonderful,因為老師稱讚的,是學生用功的過程,然後才說『不過你還可以做得更好』,從鼓勵中加以教導。」
包陪慶近年雖然把不少時間心力放在上海,但仍然十分關注香港的教育問題。「香港的孩子實在有太多壓力,幾個家長坐下來談天,一個說孩子正在學四種東西,另一個馬上也要跟着學四種甚至五種。這樣慢慢成了一個趨勢,就好像時裝的潮流一樣,不跟着做的,便是落伍。我在上海辦學也看到一個現象,很多小朋友來報考學校時,會交上一疊厚厚的CV(履歷),只有五歲的人兒,CV比你和我的還要厚,不是比見工還壓力大嗎?這實在令我很驚訝!」
「不是由早到晚工作才叫成功」
包陪慶希望家長採取中庸之道,不宜過分放鬆或強迫孩子,「很多家長都望子成龍,要求太高,但這很容易為子女帶來壓力。以青少年來說,應多給他們機會尋找自己喜歡的東西,即使喜歡儲郵票、攝影這些在你眼中不值錢的東西,也不必阻止。以往我在演藝學院(任校董會主席),聽過家長說學生做演員、吹笛沒有用!不能掙錢!但只要孩子們喜歡,他們必然會找到出路,例如有幾個學生,在一個暑假完成了一齣戲,已掙過百萬,之後整年也不用工作了。到時也許有人會說﹕你整年沒有工作,沒有錢了!但我們就是不能用普通人的眼光去量度他們,每個孩子也有不同之處,不是每一個人都要像律師每天由早做到晚才叫成功。」
由企業家變教育家
包陪慶與來自奧地利的丈夫蘇海文育有兩子一女,她除身為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名譽會長外,亦曾任香港演藝學院校董會主席,榮獲香港傑出女企業家獎、世界傑出女企業家獎及銀紫荊星章,並創立伸手助人協會及肝壽基金。熱中教育和藝術的她,1980年代於香港創辦漢基國際學校,2007年與兒子蘇文駿於上海創辦包玉剛實驗學校。2008年出版《包玉剛我的爸爸》一書述說爸爸的事蹟,今年推出英文版Y K Pao My Father。
文﹕顏燕雯
圖﹕尹錦恩、受訪者提供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