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投資角度看富人百態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25日 06:35
2013年09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作為私人銀行家,為客戶作人生長遠規劃是我們的職責。在財富累積、管理到承傳的過程中,往往讓我們看到不少有趣的人性百態。就此在財富管理這方面跟讀者稍作分享。


「三高」策略 如孤注一擲

筆者在私人銀行界多年,眼見很多亞洲富人,由於是第一代財富創造者,事事親力親為,投資亦如是。


雖說「親為」比「不為」好,卻往往受到自身投資知識和經驗所限。投資在不少富人眼中,依然等同買賣股票,而「高風險,高回報,高度集中」的三高投資策略,尤其在數年前,更是屢見不鮮。


筆者認識一位廠商,數年前孤注一擲,以2000萬元買入的5隻內地股票,市值一度暴漲至8000萬元。筆者在2007年跟他飯敘時,建議他止賺離場,但他認為市場還有上升空間。金融風暴後,股票市值跌至幾百萬,令他的資產大幅蒸發。


另外亦有一種「人賺我也賺」的心態存在。曾有一名客戶在投資高風險的產品中獲利甚豐,而他介紹的鄰居要求筆者依樣葫蘆,為其購買一連串風險極高的結構性產品,但作為一個沒有收入、兒子尚在求學、全無產品知識及投資經驗的全職主婦,風險承受能力全不脗合,筆者唯有堅決拒絕。


亦有部分亞洲富人精於「賺錢」,卻疏於「管錢」,一副心思全放在事業上了,事業之外的錢財數字,不聞也不問。當然也有家族繼承人,興趣與時間只投放在其他專業上,對投資理財,根本一竅不通。這又是另外一個極端。


投資是科學 也是藝術

其實在近年零息環境下,投資已成為保存財富的必然途徑,但環球投資市場日益波動,風險、產品相關性亦不斷提升,什麼才是正確的投資之道?

投資市場講求天時、地利、人和;世上從無長勝將軍,既要求投資者對市場準確分析、認識及了解不同產品的特性、風險及回報;在制定切合個人風險承受能力的多方位投資組合策略後,也需要根據經驗、市况等適時調整。


除了科學化的成功方程式,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個人的投資執行性。筆者見證過不少人在財富管理路上,因一時貪念忘卻分散風險,或者基於情感因素影響判斷,失去對「止賺」、「止蝕」的自制能力,也許受短線波動影響而忽視了長遠投資目標。


專業的私人銀行家不單為客戶提供全面的投資分析及意見(Advisory),客戶更可透過目前在亞洲愈來愈流行的全權委託投資組合管理服務(Discretionary Portfolio Management)授權私人銀行團隊根據設定目標作投資安排,嚴守資產分散(diversification)、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等大原則,作個人投資心理障礙的緩衝。細節往後再談。所以說,投資是科學(Science),也是藝術(Art)。


關國然

新加坡銀行大中華區 環球總監兼香港分行行政總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