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胡定旭﹕讓醫療開支物有所值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26日 06:35
2013年09月26日 06:35
新聞類別
健康
詳情#

【明報專訊】在部分傳媒眼中,香港的公營醫療制度問題不少。輪候時間太長、服務追不上市民要求的水平、醫院設施太殘舊等。政府每年約400億元的撥款,到底是否物有所值?我們的投入與服務是否成正比?我們如何可以提升質素和效率,才能不負市民的期望?由加入醫管局開始,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心頭。近日偶然在網上讀到彭博(Bloomberg)8月份公布的全球各地醫療系統效率排行榜,喜聞香港在48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首位,不但說明我們的醫護人員的努力沒有白費,也為我們的醫療系統好好把脈。


隨着人口老化,不斷增加的醫療開支一直困擾全球主要經濟體系,醫療系統的效益亦日益重要。彭博的排行榜分析了環球48個國家及地區的3項數據,包括市民的平均預期壽命(佔評分六成)、醫療成本佔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佔評分三成)以及人均醫療成本(佔評分一成)作為評分準則。


「世界第一」

在比較各國數據後,香港以92.6分排行首位,分數壓到第二及第三位的新加坡(81.9分)及日本(74.1分)。香港能夠取得這個「世界第一」,以極低的成本,提供令人驕傲的優質醫療,肯定了前線拼搏的公營醫護人員,也確定了在現時的醫療系統在保障市民健康的社會角色。


香港享有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同時亦提供優質的全民保健系統,由醫管局統領的公營醫療系統更為整個系統的基石,轄下的醫院及醫療機構提供本港九成的住院服務,只要合乎資格,沒有人會因為經濟理由得不到適切的治療。


我們的醫護人員成績斐然,但成本卻是環球最低,2013/14年度醫管局的營運成本只佔本地生產總值約2.6%。我們希望善用市民的一分一毫,但同時不會妥協服務質素「將貨就價」。香港人的人均壽命位居世界前列,當中高質素而可負擔的醫療服務居功不小。平日巡視醫院時,都會遇到不少由歐美等先進經濟地區回港治病的港人,他們都異口同聲說︰「還是覺得香港(公立醫院)好。」


1990年代有一個奢侈消費品的電視廣告,至今記憶猶新,其中一句對白的大意為「花得起並不稀奇,懂得花才是真正了不起」。這本是很典型的「洗腦式」廣告對白,但背後卻是值得細味的資源管理哲學,談的是成本效益。彭博的排行榜顯示,美國的人均醫療成本達8608美元(約68,800港元),排行第二高,僅次於瑞士的9121美元,但醫療成效的得分卻排行「尾三」(48國家地區中排46),排名較伊朗(第45位)還要低。美國的情况,反映出絕對數值(absolute value)與醫療質素並無直接關係,最重要的是資源運用的效益。


最重要是資源運用的效益

回望香港公共醫療的資源運用,醫管局過去21年獲得的政府撥款,每年平均增幅約為4.9%,但服務需求亦同時增加,2012/13年度我們的住院人次已達146萬,每年的平均增幅3.8%;專科門診現時每年的服務人次約675萬,每年平均增幅3.9%;而增幅最明顯的是大型及超大型手術,由1992/93年的3.6萬宗,大幅增至2012/13年的13.6萬宗,每年平均增幅達6.9%。


醫療體系的運作是相當複雜的課題,資源分配更是專業的工作,既不是簡單加減乘除,亦不是單單講求「量化」的數字遊戲,資源運用的效益絕不能以服務量作為單一的準則。醫管局在分配資源時除了考慮服務量外,還須計算因人口老化對複雜病症所需資源的需求、新藥及新醫療科技的發展、醫療服務的安全及質素水平等一籃子因素。我們不會盲目地追求數字,更渴望辛勤工作的醫護人員,能夠取得市民的肯定和認同。


隨着人口老化,會有更多長者使用醫管局的服務,老人病較複雜、手尾較長,治理一名老人所需的資源是非長者病人的2.4倍。因此,我們不能單看服務量的數據,而不將服務量放在整體人口結構的高度去檢視。面對未來的挑戰,在保持最有效率的醫療系統的同時,也要讓市民感到滿意,將是我們未來努力工作的目標。


我們不會以取得另一個「世界第一」而自滿,更不敢故步自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任何公營機構都有持續進步的空間,我們會以開放的態度,檢討不足,同時為醫管局注入新動力。


(小題及黑體重點由編者所加)

作者是醫院管理局主席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