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自關注通識教育聯席會議提出八大建議後,社會人士對通識科進行了激烈討論。聯席不願在一些無謂的爭拗上糾纏,只希望跟真正關心通識教育的朋友,繼續探討如何改善通識科。
首先,聯席必須再次說明,聯席從來沒有提出取消通識科,亦沒有提出通識科內不能教政治,聯席只是鑑於通識科是新學科,就其考核方法及是否作為必修必答作出探討。
教協會長馮偉華回應聯席意見時,引述了不少官方指引,說明通識科對學生的要求,並指「個人立場非評分關鍵」。聯席強調,關鍵不在於課程指引,而在於如何執行指引。課程指引體現了教育局、教師等持份者的良好願望,但最終成效還是要看老師、評分員如何實現指引,這樣我們就要看試卷如何設計、評核如何進行等實際情况。
必答題愈趨爭議性
馮偉華說,兩年來12道考題只有兩題政治題,所以不算偏重政治。這顯然無視了必答題跟選答題的分別。校本評核、選答題分別佔通識科總分20%及30%,但必答題足足佔50%。今年必答題總分是46分,「拉布」一題佔18分,其他題目都是14分。同時,政治考題已連續兩年出現於必答題,從2012年的政黨政治到今年的拉布,再到下年度大熱、「雞精書」大賣的佔中,其考核內容大有愈趨爭議性之勢。
在必答題上,考生沒有選擇,一些同學甚至會就爭議表態,說白了就是「選邊站」。一些老師鼓吹、參與籌備如佔中一類政治行動,政治立場如此清晰,同時又擔任評分員,其潛在的角色衝突怎不教同學們、家長們擔心?自2009年開始,筆者陸續收到家長、同學有關通識科老師的投訴,包括粗言穢語、誘使同學為其所屬政團遊行等。筆者亦相信這些個案只是少數,但通識科確實有別傳統科目,沒有固定教學內容,每人對課程都有不同理解、演繹,很容易出現漫山放羊的問題,這亦是聯席及很多家長特別關注通識科的教與學的原因。
自由討論先要打好基礎
我們贊同馮偉華所提倡「讓學生關心社會,就不同時事議題多作討論和自由地表達意見」,但要指出,討論政治應先從基礎理論開始,不能「未學行先學走」。學生是否知道一些基礎理論,例如Charles Lindblom的漸進主義(incrementalism)及激進主義(radicalism)的分別?是否明白今日香港與當年印度甘地時代的不同?前者沒教,便向學生鼓吹佔中,這對中學生負責任嗎?
更重要是,一旦爭議如佔中成為考試必答題,考生亦未必敢暢所欲言,寧願猜忖老師們普遍的立場,給一個安全系數較高的答案,這是人之常情。一些同學若堅持己見,則要面臨被針對的風險。不論從哪種政見去看,這都絕非通識科設立的原意。
一些評論引用兩屆考試九成及格率,以證明不存在針對,說我們是杞人憂天。其實這數字意義不大——若有同學因為反對佔中而被針對,成績由5*跌至3,因而入不到心儀學系,同學們、家長們又可以怎樣?這個「及格」又是否公平?
當然,沒人知道來年試題,但種種迹象顯示,佔中等高度爭議性事件隨時可能出現於必答題。古人說:「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若我們不及時發聲,難道要等到有一日同學們被迫在支持佔中的教協評分員面前就佔中表態、人心惶惶的時候才開口?
多年來一直關心通識
馮偉華作為鼓吹佔中的團體教協會長,立場清晰。他們當然覺得在中學鼓吹佔中是好事;但我想問,馮偉華及教協是否為了支持佔中,而擁抱現時通識科制度存在的不足,諷刺地成為了教育局最大的「保皇黨」呢?
其實,早在2009年7月11日,筆者已在教育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討論通識科,表示「很多學生均認為通識教育科相當困難」(會議紀要,第11頁),並建議政府「考慮將通識教育的教學模式擴闊至課室以外的學習經歷,例如學生參與編製學校通訊等。」(會議紀要,第13頁)在2010年7月26日,筆者亦於報章撰文,反映家長「擔心現行評分方式使通識科變成『背誦科』」。
四年多來,筆者一直關心通識科發展,所有發言白紙黑字清楚記錄,公開查閱。希望那些指控本人「突然關注通識」的人,能做多一點功課。
我們深信,大部分通識科老師都是公正、熱心的,但現實亦有無奈的時候,少數害群之馬藉現時制度漏洞,利用通識科鼓吹佔中,才引起公眾反彈。希望認真教學的大多數通識科老師們,能與我們一起探討如何可以改善這門對中學生升學有重大影響的通識科。
作者是關注通識教育聯席會議召集人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首先,聯席必須再次說明,聯席從來沒有提出取消通識科,亦沒有提出通識科內不能教政治,聯席只是鑑於通識科是新學科,就其考核方法及是否作為必修必答作出探討。
教協會長馮偉華回應聯席意見時,引述了不少官方指引,說明通識科對學生的要求,並指「個人立場非評分關鍵」。聯席強調,關鍵不在於課程指引,而在於如何執行指引。課程指引體現了教育局、教師等持份者的良好願望,但最終成效還是要看老師、評分員如何實現指引,這樣我們就要看試卷如何設計、評核如何進行等實際情况。
必答題愈趨爭議性
馮偉華說,兩年來12道考題只有兩題政治題,所以不算偏重政治。這顯然無視了必答題跟選答題的分別。校本評核、選答題分別佔通識科總分20%及30%,但必答題足足佔50%。今年必答題總分是46分,「拉布」一題佔18分,其他題目都是14分。同時,政治考題已連續兩年出現於必答題,從2012年的政黨政治到今年的拉布,再到下年度大熱、「雞精書」大賣的佔中,其考核內容大有愈趨爭議性之勢。
在必答題上,考生沒有選擇,一些同學甚至會就爭議表態,說白了就是「選邊站」。一些老師鼓吹、參與籌備如佔中一類政治行動,政治立場如此清晰,同時又擔任評分員,其潛在的角色衝突怎不教同學們、家長們擔心?自2009年開始,筆者陸續收到家長、同學有關通識科老師的投訴,包括粗言穢語、誘使同學為其所屬政團遊行等。筆者亦相信這些個案只是少數,但通識科確實有別傳統科目,沒有固定教學內容,每人對課程都有不同理解、演繹,很容易出現漫山放羊的問題,這亦是聯席及很多家長特別關注通識科的教與學的原因。
自由討論先要打好基礎
我們贊同馮偉華所提倡「讓學生關心社會,就不同時事議題多作討論和自由地表達意見」,但要指出,討論政治應先從基礎理論開始,不能「未學行先學走」。學生是否知道一些基礎理論,例如Charles Lindblom的漸進主義(incrementalism)及激進主義(radicalism)的分別?是否明白今日香港與當年印度甘地時代的不同?前者沒教,便向學生鼓吹佔中,這對中學生負責任嗎?
更重要是,一旦爭議如佔中成為考試必答題,考生亦未必敢暢所欲言,寧願猜忖老師們普遍的立場,給一個安全系數較高的答案,這是人之常情。一些同學若堅持己見,則要面臨被針對的風險。不論從哪種政見去看,這都絕非通識科設立的原意。
一些評論引用兩屆考試九成及格率,以證明不存在針對,說我們是杞人憂天。其實這數字意義不大——若有同學因為反對佔中而被針對,成績由5*跌至3,因而入不到心儀學系,同學們、家長們又可以怎樣?這個「及格」又是否公平?
當然,沒人知道來年試題,但種種迹象顯示,佔中等高度爭議性事件隨時可能出現於必答題。古人說:「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若我們不及時發聲,難道要等到有一日同學們被迫在支持佔中的教協評分員面前就佔中表態、人心惶惶的時候才開口?
多年來一直關心通識
馮偉華作為鼓吹佔中的團體教協會長,立場清晰。他們當然覺得在中學鼓吹佔中是好事;但我想問,馮偉華及教協是否為了支持佔中,而擁抱現時通識科制度存在的不足,諷刺地成為了教育局最大的「保皇黨」呢?
其實,早在2009年7月11日,筆者已在教育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討論通識科,表示「很多學生均認為通識教育科相當困難」(會議紀要,第11頁),並建議政府「考慮將通識教育的教學模式擴闊至課室以外的學習經歷,例如學生參與編製學校通訊等。」(會議紀要,第13頁)在2010年7月26日,筆者亦於報章撰文,反映家長「擔心現行評分方式使通識科變成『背誦科』」。
四年多來,筆者一直關心通識科發展,所有發言白紙黑字清楚記錄,公開查閱。希望那些指控本人「突然關注通識」的人,能做多一點功課。
我們深信,大部分通識科老師都是公正、熱心的,但現實亦有無奈的時候,少數害群之馬藉現時制度漏洞,利用通識科鼓吹佔中,才引起公眾反彈。希望認真教學的大多數通識科老師們,能與我們一起探討如何可以改善這門對中學生升學有重大影響的通識科。
作者是關注通識教育聯席會議召集人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