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當羅文《獅子山下》首句歌詞的「人生」二字響起,你的腦海會否浮現出東九龍的那些七層徙置區及公共屋邨的模樣?
東九龍的民居,似乎就是由港鐵沿線上的一個又一個的公共屋邨及商場組成。
這些公共屋邨,好像「平地一聲雷」便建成,想也沒有想過,她們的前身是一個條條古老的村落。
在九龍市區中,鯉魚門、茶果嶺、清拆中的衙前圍村,寥寥幾間坐落在黃大仙祠旁的寮屋,
以及大隱隱於市的牛池灣鄉……
你以為牛池灣鄉是一條村落的過去式?
事實是這條古老鄉村儘管不易令人發現她的存在,但她的歷史,並沒有消逝。
對牛池灣村的印象是她身旁的文娛中心、街市大廈、入西貢小巴站旁兩層高的村屋,以及村屋樓下盡是茶餐廳、菜檔、肉枱及家品店等供應一切生活所需、每天都人頭湧湧的市集。其實街市後方至山邊威豪花園一帶,是隱沒在鬧市及大馬路之間的寮屋平房,分成牛池灣東、西村兩條村。被寮屋村包圍着那幾幢零落的金字瓦頂青磚村屋,見證了牛池灣經歷了一波又一波名叫「城市發展」的衝擊。
在一八一九年編的《新安縣志》裏,已載有「牛池灣」這個地方。在一八六六年由一位意大利傳教士所繪畫的《新安縣全圖》中,在如今牛池灣的所在地上,標有「牛屎灣」這個地名,故可推斷牛池灣村大概在二百年前已經存在。牛池灣鄉是九龍十三鄉中最歷史悠久的三條鄉村之一。
未有公屋前港人住處
「呢度係最古老嘅屋村,即係未有公共屋邨之前,香港人就係住響呢種鄉村。」士多老闆給這條古老鄉村的一個註腳,「這裏分牛池灣東村、牛池灣西村,兩條村以『社公』為界。」「社公」並非社會工作者之誤,而是客家村落的神祗。「社公」的出現可以說是這裏曾是客家群族聚居的佐證。
處理牛池灣鄉務地方,除了牛池灣鄉公所,還有在坪石的三山國王廟,鄉公所和廟的人員及司職都有所重疊。三山國王廟的常務委員會秘書余志偉,也是牛池灣村民,他的家族六代以前便來到牛池灣定居。「以前牛池灣鄉真的很旺,因為這裏是西貢、觀塘居民到油麻地、深水埗等市中心的中轉站。很多人走了半天,都會在這裏補給一下,歇一下腳,才繼續旅程。」即使現在,不少西貢居民都特意出來牛池灣街市買餸,貪其新鮮又便宜。
現年六十多歲的牛池灣鄉鄉長劉明,從小住在這裏是原居民,看着這條古老鄉村的轉變。「從前的牛池灣鄉的範圍是由斧山道至現在的牛頭角淘大花園,當中有差不多二十條鄉村,如田心、平頂、龍尾等等。鄉里多是雜姓客家人。」他說。現在牛池灣鄉與新界的原居民鄉村不一樣,沒有一間間獨立的祠堂建築,但曾幾何時,這裏有十五間祠堂,主要的姓氏包括杜、劉、楊、余、申和曾等等。現在,其實仍有不少姓氏都留有祠堂在鄉內,不同的是大都隱藏於兩層高的村屋民居之中,是這條市區村落的特色之一。
村民抗遷拆 官員:防暴隊來
現在的牛池灣鄉範圍已縮少至斧山道至清水灣道「牛池灣鄉」牌坊一帶,從前的村落,隨着香港的人口愈來愈多,加上二次大戰以後的移民潮,令香港的人口迅速膨脹,當時的香港房屋問題嚴峻,村落的「地積比率」明顯是太低了。政府需要徵收土地建屋建鐵路,以牛池灣鄉的四通八達的位置,以及由於鄰近啟德機場,二次大戰時部分鄉村曾遭受炮火破壞,實在是興建公共屋邨的理想地方。「七八十年代是牛池灣鄉的低迷時期。政府不斷收地和將土地凍結。港英時期,鄉村備受打壓,政府徵收土地的態度也非常強硬。曾有村民提出『不遷不拆』,馬上有官員回應政府會出動防暴隊來應付!」劉鄉長說。現在牛池灣村的兩層建築,其實是當年建地下鐵路時,地鐵公司給村民賠償的建築。加上後生一輩的居民都搬到市區其他地方區住,牛池灣鄉也漸漸地縮減至現在的規模。
像牛池灣鄉這片九龍市區邊陲的村落,其發展也許像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一樣,朝不保夕。「近十多年,鄉內多了收購土地的活動。更有公司以『牛池灣鄉公所』為名,從事土地收購活動。村內治安從此變得愈來愈差。」劉鄉長說。當尺金寸土的情况在香港持續,土地供應持續緊張,居處受人覬覷的生活,有如在睡在鋼線之上,難以安眠。
「但我就係鍾意住呢度。以前同村個個熟悉,家家有紅白二事,其他人不用通知也會自動出現幫手。」劉明懷念當年村落之間那種同村兄弟的情誼。城市的發展,卻是對這種傳統人際關係的衝擊。
(a) 牛池灣村屋街市 兩層屋自給自足
七十年代末港鐵因彩虹站工程需要收地,另建這些兩層村屋給當時受收地影響的居民。現時村屋地下盡是茶餐廳、食肆和街市,早午時段這裏是附近街坊甚至西貢居民購買日常生活用品的場所。中午時段,茶餐廳頓成學生飯堂。龍池徑更是廉價理髮店的集中地,單剪由三十元起。不少村屋的樓上單位,現在成了教會、菲律賓雜貨店、祠堂,甚至按摩店,各適其適。
(b) 青磚屋 寮屋叢中富貴「青」
從前的牛池灣鄉並不是富裕的鄉村,有上了年紀的居民更以「窮鄉僻壤」來形容這裏,因為此這裏大部分房屋都是以泥磚或散石建成。東西兩村的入口都異常隱蔽。走進寮屋群之中,屋與屋之間的道路只容一人身位。至於隱沒在寮屋叢之中的幾間青磚屋,好些已有八九十年歷史,這些青磚房屋一度是村中富戶的象徵。張瑞威《拆村︰消逝的九龍村落》一書這樣記載︰「一九二七年,牛池灣一劉姓村民因為中了數萬元『馬票』,於村內建一青磚屋,就傳為一時佳話。」牛池灣鄉長劉明的祖屋也屬於這種富貴人家的青磚屋,「以前那間屋真的很大,門前一塊空地,我們會請人回來賣藝表演,又或拉塊白布,放映八米厘電影!」看過哪齣電影呢?他已記不起來了,只記得是黑白影片。
(c) 龍城茶樓 地茂風味趁早吃
「古早風味」的茶寮——自助形式買點心是傳統風味,午市有各式小炒及炒粉麵,記者在場當天客人多點咖喱炒米。打算來飲茶還要趁天色早,茶樓於三四時來到吃的只有閉門羹。至於風味與否,又往往與環境衛生程度成反比。
(d) 寶福餐廳 「地底」檔難忘水災
一九六四年開店的寶褔餐廳有如身處「地底」,「原本我們是在大馬路旁的,只是因為起地鐵時路面填高了,我們便在地底了。」餐廳第二代傳人周昭純說,當年父親在深水埗大南街開茶水檔,在朋友介紹下知道牛池灣西村的萬佛堂碰巧賣屋,於是周父便買了這間古老石屋,作為一家的居所,也是家庭式經營的舖頭,而餐廳的水吧位置,其實是百年石屋。
家住牛池灣鄉,多年來的難忘經驗是一九七二年的六一八水災︰「那時水浸,把屋企舖頭的東西冲到外面去。有熟客說,我在彩虹邨閘口見到你哋個雪櫃喎!我們才去執雪櫃回來。」又由於是家庭式經營,大眾化的食物價錢,反成了顧客們的難忘經驗︰常餐沙爹牛肉麵、火腿奄列伴以多士,加上冷熱飲才是廿五蚊!冷熱飲同價也不特止,即使跟餐轉紅豆冰,也是同價!!
(e) 萬佛堂 隱世佛堂「姑婆屋」
牛池灣鄉內有不少佛堂與道教寺廟隱藏在其中。余志偉說︰「牛池灣鄉至少有六間佛堂,仍在這裏的萬佛堂若有八九十年歷史。」萬佛堂內仍有香火。佛堂隱然有神秘色彩的門閘長關,只由一位八九十歲的主持打理。「佛堂通常有一些梳起唔嫁、無親無故的女士,退休後每人夾些錢,買屋一起生活至終老,可以說是『姑婆屋』吧。佛堂會進行一些儀式,也會替人打理靈位。她們會收養一些家境清貧的孤女,這些女子長大後自立成家,過時過節也會回來探望這些有養育之恩的婆婆們。」聽着似乎有點像以合作社形式營運安老院,各位老友記互相照顧的同時亦能得到宗教的慰藉。多有意思。
(f) 聖若瑟安老院 發展與荒廢之間
曾經是天主教教會的安老院,現在為二級歷史建築。約十年前由地產發展商取得安老院的土地權益,建築便被工程圍板圍起來。據聞由於路權及補地價問題,新的建築遲遲未能落成。
筆者在幼稚園時乘校車到外婆家時,總會經過聖若瑟安老院,而小書友之間曾盛傳這裏是孤兒院,令不少弱小心靈在經過這棟建築物的時,泛起一陣莫名的疙瘩。
(g) 三山國王廟 百年廟捐獻猛人多
三山國王廟在坪石邨之後,與現在的牛池灣鄉相隔約十分鐘步程。三山國王廟其實是牛池灣村及附近一些鄉村的主要廟宇。三山國王廟曾經是三進式建築,其左邊曾經是理髮店;右邊在六十年代更是鄉辦幼稚園及小學。鄉長劉明曾在這裏讀書︰「以前很多鄉辦小學很多只能辦至小三,但當時來說,能讀至小三都已能認得很多字,夠用的了。」廟宇內有四塊重修紀念碑,分別是一九四六、一九六五、一九七○和一九九二年的石碑,當中一九七○年的一塊捐獻者中有華探長﹙陳立﹚、江湖人物﹙吳錫豪,跛豪﹚及著名商人﹙胡忠﹚的名字。「以前的值理都是拿着名冊去募捐的啦,有些捐獻者也會向朋友『揼心口』募捐。」三山國王廟的常務委員會秘書余志偉說。於是三山五嶽的人馬與村民的名字都一同出現在石碑上。另外,廟宇曾在修葺時發現一支橫樑,上面刻着「宣統辛亥年孟春月建造吉旦」,足證廟宇在一百多年前已頗具規模。
廟宇每年大節慶是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的三山國王廟誕,除了五日四夜的神功戲,還有鄉內及來自其他鄉村的麒麟隊到來助興,更會在廟宇旁的空地大排筵席,三四十圍少不免。「從前試過擺一百圍,整天都有人輪流來吃。」劉明說。三山國王廟之後,有一塊巨大的山石,但石的四面都非常平坦,故有說「坪石」的名字來自這塊巨石。
文 蔡琇莹
圖 陳淑安、蔡琇莹
編輯 方曉盈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