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終於有了歷來第一條貧窮線,標誌着特區政府終於正視貧窮問題,然而,社福界隨即施壓,包括要求政府向低收入在職貧窮戶派發現金津貼。貧窮線讓香港有了一套客觀的政策分析和評估工具,有助處理貧窮問題,然而,派錢是否最有效的方法?政府應針對貧窮戶的需要,直接提供相關服務,減少跨代貧窮;然而,派錢的大門一旦打開,在政客的操弄下易放難收,遇上經濟衰退,財政負擔更可能變成無底深潭。向貧窮戶派錢可以是一劑糖衣毒藥,政府必須兼顧納稅人的負擔,三思後行。
上周六公布的貧窮線定於入息中位數一半的水平,約有131萬人處於貧窮線之下,若扣除政府福利津貼後約有102萬人,若再計算公屋補貼後則約有67萬人。數據公布後,各方普遍要求政府定出滅貧的目標及時間表,並據此規劃未來的社福政策,更有社福團體具體地要求政府向在職貧窮戶直接派發津貼,以求對扶貧起「立竿見影」之效,並計算出各種現金津貼的方案及財政承擔的數據等等。
政客派錢納稅人埋單
這一代的決定影響下一代
直接向在職貧窮戶派錢,說來動聽,但必須細心檢視可能引起的弊端。
在職貧窮戶現金津貼,等同低收入補貼,即用公帑來補貼僱員的薪金與貧窮線的差額,變相「人為地」提高僱員的薪金。一來此舉與現行的交通津貼或關愛基金低收入援助等相類近,架牀疊屋,再者也可能扭曲勞動市場的自然調節。將來或會出現僱主雖明知僱員薪金偏低,但既然政府有津貼,就索性放手不管,連加薪的誘因都失去,經濟衰退時僱主減薪也等於有政府包底,這種做法等同政府直接介入甚至扭曲勞動市場,將產生什麼後果,實難以預料。
更重要的是,直接派錢這扇大門一旦打開,易放難收,甚至可能變成無底深潭。試想像,一個急於爭取表現的弱勢政府,加上N個不負責任只求曝光的政客,將有極大誘因把庫房的錢大派特派。當派錢可贏得掌聲甚至選票時,津貼的金額易加難減,經濟衰退時,更會以什麼利民紓困共渡時艱等名目「一派不可收拾」。剛過去的特首選舉,就有唐英年率先提出每月派3000元長者生活津貼,梁振英隨即尾隨,提出派2200元;埋單計數,納稅人要為候選人的一句競選承諾每年付出超過60億元。前車之鑑,不可不察,更不可重蹈覆轍。
現時庫房充裕,但不代表社會可以「洗腳唔抹腳」。早有意見指出,現時就業人口有370萬,但只有大約150萬人繳納薪俸稅,稅基狹窄早已令人憂慮,擴闊稅基難若登天,公共理財必須非常謹慎。
更令人擔憂的是,香港人口老化日趨嚴重,由於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人口將逐漸踏入退休年齡,香港的人口總撫養率——指每千名可工作年齡的人口(15至64歲)須撫養多少名非工作年齡的人口(14歲及以下和65歲及以上)──將由2011年的歷史低位(340名)不斷上升,2030年將達600多人,2050年更升到1960年代初的800人,即是說每5個可工作年齡的人要撫養4個非工作年齡的人。面對如此沉重的人口變化及公共財政壓力,政府又豈能對大舉派錢的計劃輕易許下承諾?
香港需要貧窮線,更需要善用貧窮線來扶貧和防貧,但必須善用珍貴的公共資源,幫得其法,並要對納稅人負責。政府應針對貧窮戶的需要,努力減少跨代貧窮,並直接提供相關的教育服務及資助,令貧窮戶兒童有獲得優良教育的機會,藉教育及知識以脫貧,重建社會向上流動階梯,這比派錢好。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