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前日正式掛牌成立,並無國家領導人出席儀式,即使如此,並未稍減自貿區的重要性和矚目程度。內地傳媒對上海自貿區是否中國新一輪開放改革的開端,認知上並不那麼肯定,但是各國不少傳媒報道此事時,都把它與35年前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在深圳成立首個經濟特區相提並論,認為自貿區很可能引領中國新一輪更深層次的經濟改革。自貿區既為試驗,未來成效難料,但是它將觸及的金融改革,已經是內地不能迴避的問題,試驗是成是敗,對中國經濟能否跨上新台階,至關重要;而由於自貿區要試驗的金融改革,與本港賴以單天保至尊的金融業息息相關,因此,上海自貿區值得港人密切關注。
內地經濟發展陷瓶頸
自貿區試謀改革突破
上海自貿區掛牌儀式由上海市委書記韓正主持,北京前往參加的主要官員,只有商務部長高虎城,首批進駐企業,也多由副職負責人與會,這個陣勢,表面上與自貿區的潛在重要性有落差,情况或許與習李施政作風厲行簡約,上海不敢鋪張浪費有關;另外,既為試驗,則成敗未知,低調正好為各方留下迴旋空間。即使如此,鑑於自貿區將觸及金融改革,無論掛牌儀式多麼低調,也掩不住它矚目之處。
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35年來改革開放,一些優勢(例如工資低廉等)已經不再那麼絕對,而包括金融業等戰略產業,開放程度不高,這些產業的國企愈做愈大,民營企業遭到擠壓,形成「國進民退」現象,經濟發展出現的瓶頸,連總理李克強也說過改革紅利所剩無幾;所以,中國經濟處於關鍵時期,若不再改革,則不單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社會矛盾也會迸發出來,危及整體大局以至政權的穩定。上海自貿區在這樣的背景下出台,其任重道遠可想而知。
當年鄧小平搞深圳經濟特區,是中國一窮二白的年代(據知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外匯儲備只有約2億美元),深圳特區以優惠政策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當時正值香港工業需要轉型,內地與香港各取所需,如魚得水,一拍即合,大量港商以來料加工等方式,到深圳、珠三角一帶設廠,由於成本低廉,港商賺得盤滿鉢滿。最近10年,廣東推動產業升級,大多數港商留戀低效生產模式,未能升級換代,部分遭到淘汰,那是後話,但是內地成為香港的生產基地,創造了內地(主要是廣東)、港商和香港三贏局面,是歷史事實。
上海自貿區並非中央給上海一項政策那麼簡單,而是作為改革試驗區,計劃3年內要試驗出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就如同當年深圳一樣,試驗成功之後,中央再開放沿海14個城市,一場改變10多億中國人命運、改變世界經濟版圖以至國際格局的經濟改革,就逐步在中國大陸全面鋪開了。所以,若上海自貿區改革成功,在全國一些城市複製和推廣,中國經濟將出現怎樣的局面,現在無人可以說得準,正如當年前改革開放啟動之時,誰又能預料中國經濟騰飛到現在的程度。
不過,上海自貿區與深圳經濟特區對香港而言,有很大不同。主要是上海要建設成為金融中心的目標,對香港構成競爭,甚至取代的可能。按上海自貿區的目標,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在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利率市場化及人民幣跨境使用等,創造條件先行先試;香港作為首個人民幣離岸中心,仍在等候更多政策推展業務,若自貿區先行先試,香港即使可以同步實施,實際上仍然是上海在一個28.78平方公里地方建立一個境內離岸市場;所以,有人形容這是在上海建造一個「小香港」,其意在此。
當年,香港深圳各取所需
今日,香港上海競爭比併
上海自貿區在試驗階段,對於香港已經相對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短期內難以構成威脅,不過,以上海輻射長三角以至全國的角色和作用,若自貿區的職能與香港雷同,自貿區內與區外資金並無嚴格區隔,可以流通,而香港的人民幣資金仍然缺乏回流渠道,則若說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不受影響,那是自欺欺人之談。况且,若自貿區複製到其他地區,則香港的離岸中心還有什麼空間發展?連串狀况和問題,值得密切關注。
歷來中國推動改革開放,都是摸着石頭過河,今次也不例外,例如自貿區總體細則原有98項政策試點,現在只公布了30多項,最關鍵的金融改革暫未問世。金融改革是新一波改革的重中之重,在金融安全的大前提下,內地需要更多時間研議,可以理解;習李體制既然把金融領域視為現階段改革的着力點和突破口,相信一定會試行,香港面對怎樣的挑戰也很快就揭盅。
首批進駐上海自貿區的36家企業,包括美國(花旗銀行)和新加坡(星展銀行),這個或許與自貿區尋求國際化有關;本港企業不乏表達有興趣落戶,首批受「冷待」,或許自貿區不想讓外界有取代香港的觀感。不過,無論如何,香港要善於利用既有優勢,保持國際化定位,尋求與自貿區合作,參與其間,才有可能創造雙贏局面,這是特區政府和本港企業都要思考和應對的問題。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內地經濟發展陷瓶頸
自貿區試謀改革突破
上海自貿區掛牌儀式由上海市委書記韓正主持,北京前往參加的主要官員,只有商務部長高虎城,首批進駐企業,也多由副職負責人與會,這個陣勢,表面上與自貿區的潛在重要性有落差,情况或許與習李施政作風厲行簡約,上海不敢鋪張浪費有關;另外,既為試驗,則成敗未知,低調正好為各方留下迴旋空間。即使如此,鑑於自貿區將觸及金融改革,無論掛牌儀式多麼低調,也掩不住它矚目之處。
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35年來改革開放,一些優勢(例如工資低廉等)已經不再那麼絕對,而包括金融業等戰略產業,開放程度不高,這些產業的國企愈做愈大,民營企業遭到擠壓,形成「國進民退」現象,經濟發展出現的瓶頸,連總理李克強也說過改革紅利所剩無幾;所以,中國經濟處於關鍵時期,若不再改革,則不單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社會矛盾也會迸發出來,危及整體大局以至政權的穩定。上海自貿區在這樣的背景下出台,其任重道遠可想而知。
當年鄧小平搞深圳經濟特區,是中國一窮二白的年代(據知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外匯儲備只有約2億美元),深圳特區以優惠政策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當時正值香港工業需要轉型,內地與香港各取所需,如魚得水,一拍即合,大量港商以來料加工等方式,到深圳、珠三角一帶設廠,由於成本低廉,港商賺得盤滿鉢滿。最近10年,廣東推動產業升級,大多數港商留戀低效生產模式,未能升級換代,部分遭到淘汰,那是後話,但是內地成為香港的生產基地,創造了內地(主要是廣東)、港商和香港三贏局面,是歷史事實。
上海自貿區並非中央給上海一項政策那麼簡單,而是作為改革試驗區,計劃3年內要試驗出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就如同當年深圳一樣,試驗成功之後,中央再開放沿海14個城市,一場改變10多億中國人命運、改變世界經濟版圖以至國際格局的經濟改革,就逐步在中國大陸全面鋪開了。所以,若上海自貿區改革成功,在全國一些城市複製和推廣,中國經濟將出現怎樣的局面,現在無人可以說得準,正如當年前改革開放啟動之時,誰又能預料中國經濟騰飛到現在的程度。
不過,上海自貿區與深圳經濟特區對香港而言,有很大不同。主要是上海要建設成為金融中心的目標,對香港構成競爭,甚至取代的可能。按上海自貿區的目標,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在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利率市場化及人民幣跨境使用等,創造條件先行先試;香港作為首個人民幣離岸中心,仍在等候更多政策推展業務,若自貿區先行先試,香港即使可以同步實施,實際上仍然是上海在一個28.78平方公里地方建立一個境內離岸市場;所以,有人形容這是在上海建造一個「小香港」,其意在此。
當年,香港深圳各取所需
今日,香港上海競爭比併
上海自貿區在試驗階段,對於香港已經相對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短期內難以構成威脅,不過,以上海輻射長三角以至全國的角色和作用,若自貿區的職能與香港雷同,自貿區內與區外資金並無嚴格區隔,可以流通,而香港的人民幣資金仍然缺乏回流渠道,則若說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不受影響,那是自欺欺人之談。况且,若自貿區複製到其他地區,則香港的離岸中心還有什麼空間發展?連串狀况和問題,值得密切關注。
歷來中國推動改革開放,都是摸着石頭過河,今次也不例外,例如自貿區總體細則原有98項政策試點,現在只公布了30多項,最關鍵的金融改革暫未問世。金融改革是新一波改革的重中之重,在金融安全的大前提下,內地需要更多時間研議,可以理解;習李體制既然把金融領域視為現階段改革的着力點和突破口,相信一定會試行,香港面對怎樣的挑戰也很快就揭盅。
首批進駐上海自貿區的36家企業,包括美國(花旗銀行)和新加坡(星展銀行),這個或許與自貿區尋求國際化有關;本港企業不乏表達有興趣落戶,首批受「冷待」,或許自貿區不想讓外界有取代香港的觀感。不過,無論如何,香港要善於利用既有優勢,保持國際化定位,尋求與自貿區合作,參與其間,才有可能創造雙贏局面,這是特區政府和本港企業都要思考和應對的問題。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