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在前年「8.18」事件壓力下放棄續約,港大用了兩年時間物色接班人,遴選委員會昨建議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醫科及牙科學院院長馬斐森教授(Peter Mathieson)為下任校長唯一候選人,擊敗參與競逐的香港學者,他周五來港與師生會面,如無意外將獲正式任命,成為相隔41年後空降港大的非華裔校長。不過,校內有擔心馬斐森在港欠人脈亦缺籌款經驗,但港大校友及立法會議員則歡迎任命,盼他汲取「8.18事件」教訓,不要依附權貴,撥亂反正。
掌布里斯托大學醫學院 壓倒本地學者
本報記者昨與仍身處英國的馬斐森取得聯絡,他接受查詢時稱,對被推薦成為港大校長感榮幸及振奮,能與一流學府結合令他感到無比自豪。他說,若成為港大校長,他會盡最大努力帶領大學走到新高峰。
馬斐森現年54歲,是免疫系統腎病研究專家,現為布里斯托大學醫科及牙科學院院長。他與香港高等教育界聯繫不多,但他是教資會研究評審工作小組成員。
港大校長遴選委員會昨午向全體師生發出電郵,宣布推選馬斐森繼任校長,他將於周五(4日)在港分別與教職員、學生、校友及校務委員會成員會面。之後,校務委員會將於當日下午召開會議考慮建議。
周五晤教職員學生 校方同日開會考慮
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梁智鴻表示,遴委會主要考慮校長人選是否有高學術地位、行政經驗,以及對大學是否具有熱誠,他指馬斐森是現時最適合人選。
不過,馬斐森在港欠缺人脈,向商界籌款能力成疑,但有校內人士指出,港大主要靠大學的整體名聲籌款,「若因畀面校長而捐款,都只會捐一兩次,不會長久」。馬斐森上任後,副校長周肇平和發展及校友事務部總監徐詠璇將主力籌款工作。梁智鴻說,大學不是只靠一個人,而是一個隊伍,不擔心影響籌款數字。
梁智鴻不憂籌款 「大學不是靠一個人」
現任港大校長徐立之在任10年,協助港大完成百周年校園擴建等大型工程,又助大學過渡新學制,但因籌款時被指向商界傾斜,被指有失大學自主,包括2005年接受李嘉誠基金會10億元捐款,將醫學院冠名為李嘉誠醫學院。2011年的「8.18事件」,因接待富豪出席港大百周年慶典惹起非議。
港大校友、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表示,港大過去10年在徐立之帶領下失去方向,批評徐令港大變得急功近利,過分重視捐款及論文研究數量,把大學變成一盤生意,指徐立之治下港大「就只有三個字:錢、錢、錢」。郭家麒支持由非華裔的馬斐森接任,期望新校長有學者應有風節,去除大學商品化,又稱「嶺南及公開大學的校長都是親中得非常厲害的人」,盼港大新校長不必附庸權貴。
郭家麒﹕期望新校長不附庸權貴
身兼港大校董的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表示,非華裔校長有好處亦有壞處,好處是未必會捲入政治利益關係,壞處是對香港情况缺乏認識,敏感度較低。他期望新校長能汲取過往教訓,捍衛大學自主及學術自由。
另一港大校董議員謝偉俊則說,「英美的人也有向權貴低頭,中國人亦有開明的人」,任何人對學術自由及公義的執著,不應由種族定性。他希望新校長可以汲取「8.18事件」教訓,更注重與學生溝通。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