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堆填區河道污染超標61倍 滲漏受控之說成疑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02日 06:35
2013年10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明報》記者在打鼓嶺堆填區旁邊的缸窰河抽取了4個水樣本,經化驗所化驗,發現與堆填區有關的3種污染物都超標,其中氨氮(NH3-N)超標61倍。專家認為污染物與堆填區滲漏污水的成分脗合,說明缸窰河已經被污染。政府應該重新檢視堆填區污水池的滲漏情况是否已經完全修復,承辦商處理污水是否有違規之處?政府必須明白欲速不達的道理,若不首先亡羊補牢,妥善處理滲漏問題,並開誠布公,讓抽驗河水的數據說話,否則將來再推堆填區擴建方案時,很可能會繼續遭到重重阻力。


以目測為滲漏做結論

環保署做法草率

政府對堆填區污水池滲漏的解釋,一直未能釐清一些疑點。9月17日,環保署官員在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表示,該署9月2日抽取缸窰河水樣本,化驗發現氨氮、化學需氧量(COD)及5天生物需氧量(BOD5)均超標,其後根據目測認為已無問題,未再取樣化驗。有理由相信,環保署在這個階段,大概認為滲漏已受控制。然而,9月18日,本報記者按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助理教授曾耀輝博士及化驗所指導下,在缸窰河4個不同地點採集樣本,翌日交給化驗所,日前取得化驗結果。


4個樣本,化驗顯示氨氮、化學需氧量及5天生物需氧量均超標,其中在上游(即較接近堆填區)的兩個樣本,氨氮含量為每公升31及28毫克,而環保署的標準為不可超過0.5毫克,樣本含量分別是標準的62及56倍,曾耀輝形容濃度極高,污染嚴重。堆填區垃圾長期堆積,會產生大量氨氮,相信樣本的氨氮來自堆填區滲漏的污水。


曾耀輝分析化驗結果,認為接近上游的樣本,污染物最多,距離上游愈遠,污染程度愈低,特別是其中一處樣本,因為有支流與缸窰河匯聚,由於支流未受污染,稀釋程度也明顯。按這個情况,可以進一步說明缸窰河的污染物來自堆填區。另外,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何建宗博士也認為河水已受污染,他估計之前堆填區滲漏的污水已經滲入泥土,殘留的污水再由泥土滲入河水,他也不排除污水池仍有滲漏,惟要進一步證實。


環保署處理這次滲漏事件,一些情况難以理解。例如9月2日抽取的樣本,既然仍發現氨氮等3種污染物超標,則為何不繼續抽驗,只以目測認為無問題,就當符合標準要求?從本報取樣化驗的結果,環保署若無其他考慮,說明以目測為滲漏做結論就未免過於草率了。


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才可化解阻力

另外,從披露滲漏開始,環保署有沒有隱瞞事態,一直未能釐清。環保署堅持7月27日之前,沒有發生或懷疑發生過污水池滲漏或滿溢,至於傳媒揭露文件顯示,環保署3月15日會議內容提到的「污水排放問題」,環境局長黃錦星表示乃堆填區承辦商排放污水的限額調整,不涉及滲漏。其實,單就這個答案而暴露的問題,環保署一直未交代。首先,所謂「排放污水」究竟是什麼意思,難道堆填區的污水原本就有排放的安排?若是如此,則污水排放到哪裏?其次,按黃錦星的說法,可理解為承辦商要求排出更多污水,然則,污水增多是否與其後的滲漏有關?而若污水增多會導致滲漏,相關官員沒有警覺而使事態惡化,則官員的專業和能力是否足夠,就成為疑問。


事態揭發之後,暴露環保署對堆填區污水滲漏是否有足夠關注,備受各方質疑,特別是打鼓嶺堆填區的滲漏原因,含糊不清,從本報化驗證實缸窰河污染嚴重,而環保署早認為滲漏已經解決,反映污水池設計建造是否有問題,抑或管理不善、監管不力等人為因素所致,迄今仍然籠罩在迷霧之中。


政府就爭取擴建堆填區,重整旗鼓,為爭取地區和立法會支持,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披甲上陣,不但與黃錦星一同落區聽意見,解釋政策,並推動確切措施,減低垃圾運輸的滋擾,還提出資助回收業等,連串大動作,反映政府就擴建堆填區,志在必得。但是,目前情况,一則反映政府對缸窰河鄰近居民的健康,不負責任;另外,以環保署的顢頇無能,其他堆填區的污水池是否全部安全,成為一大疑問;政府若不清晰交代污水池滲漏的種種情况,待政府再度推動擴建堆填區之時,將會成為居民和公衆抗拒的有力理由。政府必須認真記取教訓,顯示徹底處理垃圾問題的決心,要求部門切實負責,對敷衍塞責官員追究責任,讓市民看到政府言行一致,擴建堆填區才有望過關,解決垃圾問題才可以推展一步。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