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面對房屋需求壓力,筆者、范國威及民間不少人士提出,應以控制未來人口增長來作為應對房屋問題的其中一個方法。社會熱烈討論應否爭取單程證審批權,而日前於旺角街頭舉行的取回審批權簽名活動中,筆者觀察簽名的人數相當多,某程度上反映不少民意希望取回審批權。可惜,政府以家庭團聚作擋箭牌,不肯回應單程證制度的不足及移民人口引起超香港承載力的問題。
或許家庭團聚是重要價值,以致回歸後多年,大家仍未認真討論單程證的制度漏洞。直至近來,大家發現環保、房屋及人口是息息相關的議題,若大家想保護郊野公園,就不得不討論如何減少「盲搶地」;若想減少房屋需求,無可避免要討論移民政策。
要實地感受房屋及新移民的關係,只要大家走到各個公共屋邨,特別是新落成或調遷戶多的屋邨,就會發覺入住的居民,新移民的比例相當高。筆者從來無意怪罪個別新移民,當他們已來港,社會的確需投放資源來助他們融入社會。筆者想指出的客觀事實是,他們帶來一定程度的公屋需求。政府常常說公屋輪候冊有很多人,但若未來不收緊未來的單程證配額,如何為公屋輪候冊作需求管理?
回歸至今共80萬新移民來港定居,已佔香港的十分之一人口。單程證的最大漏洞,就是審批權全在中國政府手裏,而配額就分配到各省市,容易引起地方政府貪污的情况。一份免費報章於2012年11月12日的偵查報道指出,一名汕尾中介人,收取30萬元人民幣後,協助一個不符合資格的內地五口家庭取得單程證來港定居。雖然無從查證報道真偽,但這類報道時有所聞。在本港政府沒有調查的情况下,單靠對地方政府的一個「信」字,根本難以肯定所有成功申請者是來香港團聚。
香港是廉潔及公平的社會,若香港政府能參與審批,則能將最有需要團聚人士按序安排來港,排除任何貪污及造假情况。若能在入境時於香港進行DNA測試,更可確定是家庭團聚,萬無一失。
環顧全球,每個國家都有移民審批權,以確保移民入境前有適當甄選。在國內每個省市,則有戶籍制度。筆者手上有一份入籍中山市的章程,清楚要求申請人需向中山市政府提供各項資料及文件,包括學歷、技能、社保、房產、稅款等等。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既不像其他國家有移民審批權,亦沒有像大陸省市的戶籍制度,只有由大陸政府完全決定的單程證制度。
未能「開源」就只能夠「節流」
筆者無意挑戰大陸政府主權,只是希望香港若能參與審批權,可以對人口、房屋及交通作出更好的規劃,並在超過香港的人口承載力之前,作出適當的收緊。資料顯示,單程證在回歸前數年,只是75人。這正顯示,就算減少單程證配額,並不影響家庭團聚的重要價值。
現時每項覓地的方法,都對部分持份者有很大犧牲或有政治上的阻力。發展新界東北,要犧牲過萬村民、大量農地及過萬棵樹;於東涌或西部水域填海,等同向愈來愈少的白海豚送上死亡之吻;徵用軍事用地,被指為政治不正確;收回預留作丁屋用地,則引起原居民的阻力;見縫插針,則會影響附近居民的通風及採光。由此可見,未能「開源」就只能夠「節流」,以控制人口增長來紓緩房屋問題,是一個需要考慮的選項。
(文章以個人身分發表)
或許家庭團聚是重要價值,以致回歸後多年,大家仍未認真討論單程證的制度漏洞。直至近來,大家發現環保、房屋及人口是息息相關的議題,若大家想保護郊野公園,就不得不討論如何減少「盲搶地」;若想減少房屋需求,無可避免要討論移民政策。
要實地感受房屋及新移民的關係,只要大家走到各個公共屋邨,特別是新落成或調遷戶多的屋邨,就會發覺入住的居民,新移民的比例相當高。筆者從來無意怪罪個別新移民,當他們已來港,社會的確需投放資源來助他們融入社會。筆者想指出的客觀事實是,他們帶來一定程度的公屋需求。政府常常說公屋輪候冊有很多人,但若未來不收緊未來的單程證配額,如何為公屋輪候冊作需求管理?
回歸至今共80萬新移民來港定居,已佔香港的十分之一人口。單程證的最大漏洞,就是審批權全在中國政府手裏,而配額就分配到各省市,容易引起地方政府貪污的情况。一份免費報章於2012年11月12日的偵查報道指出,一名汕尾中介人,收取30萬元人民幣後,協助一個不符合資格的內地五口家庭取得單程證來港定居。雖然無從查證報道真偽,但這類報道時有所聞。在本港政府沒有調查的情况下,單靠對地方政府的一個「信」字,根本難以肯定所有成功申請者是來香港團聚。
香港是廉潔及公平的社會,若香港政府能參與審批,則能將最有需要團聚人士按序安排來港,排除任何貪污及造假情况。若能在入境時於香港進行DNA測試,更可確定是家庭團聚,萬無一失。
環顧全球,每個國家都有移民審批權,以確保移民入境前有適當甄選。在國內每個省市,則有戶籍制度。筆者手上有一份入籍中山市的章程,清楚要求申請人需向中山市政府提供各項資料及文件,包括學歷、技能、社保、房產、稅款等等。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既不像其他國家有移民審批權,亦沒有像大陸省市的戶籍制度,只有由大陸政府完全決定的單程證制度。
未能「開源」就只能夠「節流」
筆者無意挑戰大陸政府主權,只是希望香港若能參與審批權,可以對人口、房屋及交通作出更好的規劃,並在超過香港的人口承載力之前,作出適當的收緊。資料顯示,單程證在回歸前數年,只是75人。這正顯示,就算減少單程證配額,並不影響家庭團聚的重要價值。
現時每項覓地的方法,都對部分持份者有很大犧牲或有政治上的阻力。發展新界東北,要犧牲過萬村民、大量農地及過萬棵樹;於東涌或西部水域填海,等同向愈來愈少的白海豚送上死亡之吻;徵用軍事用地,被指為政治不正確;收回預留作丁屋用地,則引起原居民的阻力;見縫插針,則會影響附近居民的通風及採光。由此可見,未能「開源」就只能夠「節流」,以控制人口增長來紓緩房屋問題,是一個需要考慮的選項。
(文章以個人身分發表)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