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東京成功申辦2020年奧運後一周,日本總務省公布一項決定:為了配合7年後的奧運,政府將大舉重整東京路面的交通指示。據稱,目前的交通牌大都將日語發音直譯(例如「財務省前」的路牌,現有英譯為Zaimushomae,不是Ministry of Finance),往往令到訪的外國人摸不着頭腦。政府此舉,顯然是想通過奧運效應提升日本的國際化程度。
7年後的東京奧運,日本國內主流輿論將之與1964年東京奧運相提並論。當時,日本自戰後廢墟中浴火重生,家家看着黑白電視深切感受國家復興。然而,這次東京2020奧運的主題理念為何,誰也給不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如果想通過奧運來改善日本器物層面的國際化形象,其格調未免太低。
東京與福島的兩極
東京申奧成功次日,日本主流輿論無不喜出望外。用英語在國際場合傳達日本人的理念向來不是日本的強項。本次申奧,從東京都知事到各領域的日本奧運運動員,無不施出渾身解數苦練英語演講。有留外背景的日本皇室成員高円宮妃久子亦出動助選,在最後關頭以一口流利英語為東京拉票。令日本的親和力大增。值得一提的是,東京都啓用了在日本家喻戶曉的著名日法混血電視女主播向外國宣傳「誠心款待,賓至如歸」(おもてなし)的日式服務理念,更成為與近期熱門劇集《半澤直樹》的「以牙還牙,加倍奉還」並列的日本流行語。東京勝選後,在小泉時代主導構造改革的慶應大學經濟學教授竹中平藏在電視直播節目中提議,日本應善用這次奧運良機,改善財政和行政結構問題(例如破除各類老規矩,把新幹線延伸到羽田機場,令首都圈交通網更有效率等等),緩和各類不合理的規定,令外國資本更容易在日本做生意。
然而,沉浸在申奧成功喜悅的東京人,似乎遺忘了日本地方上的潦倒景况,尤其是福島的災害復興其實遠未完成。據日本國內媒體在申奧成功後零星報道:東北三縣目前有近30萬人因為核問題而仍然居住在臨時房屋。政府的重建速度緩慢,不少地方災民起碼要等到後年才能被安排入住像樣的公營房屋。東北地區建築業本來就人手不足,核輻射的潛在威脅又令不少工人卻步,東京未來為了準備奧運大興土木,勢必令本來進展緩慢的災區重建更加吃緊。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申奧國際場合信誓旦旦:日本的核災已經受到控制。但9月13日,東電負責人山下和彥在面對民主黨議員質疑時明言核污染水的泄漏情况談不上受控。對此,安倍17日在首相官邸接受日本朝日電視台訪問時再次強調,在國際場合明言情况受到控制是為了消除對福島的不公道的謠言,日本只有振興經濟才能在財政上現實地支持福島災區的復興。日本民眾似乎對安倍的表現評價不差。《讀賣新聞》9月中的民調顯示,86%的民眾認為東京奧運會令日本經濟復蘇,安倍政權的內閣支持率也由此升至67%。
莫名的期待 不確定的未來
日本評論家池田信夫稱日本是一個很容易被主流意見(空氣)支配的國家。「申辦到奧運,經濟就會好轉,災區就能復興」,日本社會近期充滿了這種對奧運效應的期待。但其中的客觀依據為何,無人深究。回顧歷史,戰後日本引進核能,也是在輿論操作下莫名其妙地為社會所接受。日本媒體在今年8月日本廣島長崎原爆紀念日前夕播放紀錄片,揭露戰後日本社會接受核能與日美政府當局有計劃的輿論誘導分不開。「和平利用原子能」,「核能促進地方經濟活力」,這些在當時看來堂皇的理由,在福島核事故之後回看簡直是一場騙局。以拍攝批判性電影而聞名的美國大導演Oliver Stone在8月訪問廣島後坦言,他不相信安倍這樣的政治家會推動日本無核化,並批評戰後日本一直充當美國的附庸國,沒有自己獨立的理念。他的這番犀利批評,日本主流媒體一律沒有報道。
沒有理念,缺乏方向感,刻意的遺忘,這次東京申奧過程恰似日本當前國勢的縮影:只注重器物層面的小伎倆,但拿不出宏偉的,具有普世共鳴的發展理念和方向。日本的經濟復蘇絕非一場奧運能夠解決。安倍經濟學中的第3支箭——「成長戰略」的內涵,至今仍然模糊不清。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8月出版的新著中稱,日本人口不斷減少且排斥外來移民,將會令這個國家走向平庸。官方國勢調查顯示,日本每年至少減少30萬人口,其直接結果就是政府加稅(明年4月起日本消費稅將增至8%)。不少有經濟能力且無懼國外生活的日本富裕層,都已開始考慮移居海外(如新加坡、馬來西亞)。2020年日本國勢能否逆轉,將取決於其政治領袖能否給予其國民一個光明的國家遠景。
作者是日本早稻田大學亞洲研究機構現代中國研究所講師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7年後的東京奧運,日本國內主流輿論將之與1964年東京奧運相提並論。當時,日本自戰後廢墟中浴火重生,家家看着黑白電視深切感受國家復興。然而,這次東京2020奧運的主題理念為何,誰也給不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如果想通過奧運來改善日本器物層面的國際化形象,其格調未免太低。
東京與福島的兩極
東京申奧成功次日,日本主流輿論無不喜出望外。用英語在國際場合傳達日本人的理念向來不是日本的強項。本次申奧,從東京都知事到各領域的日本奧運運動員,無不施出渾身解數苦練英語演講。有留外背景的日本皇室成員高円宮妃久子亦出動助選,在最後關頭以一口流利英語為東京拉票。令日本的親和力大增。值得一提的是,東京都啓用了在日本家喻戶曉的著名日法混血電視女主播向外國宣傳「誠心款待,賓至如歸」(おもてなし)的日式服務理念,更成為與近期熱門劇集《半澤直樹》的「以牙還牙,加倍奉還」並列的日本流行語。東京勝選後,在小泉時代主導構造改革的慶應大學經濟學教授竹中平藏在電視直播節目中提議,日本應善用這次奧運良機,改善財政和行政結構問題(例如破除各類老規矩,把新幹線延伸到羽田機場,令首都圈交通網更有效率等等),緩和各類不合理的規定,令外國資本更容易在日本做生意。
然而,沉浸在申奧成功喜悅的東京人,似乎遺忘了日本地方上的潦倒景况,尤其是福島的災害復興其實遠未完成。據日本國內媒體在申奧成功後零星報道:東北三縣目前有近30萬人因為核問題而仍然居住在臨時房屋。政府的重建速度緩慢,不少地方災民起碼要等到後年才能被安排入住像樣的公營房屋。東北地區建築業本來就人手不足,核輻射的潛在威脅又令不少工人卻步,東京未來為了準備奧運大興土木,勢必令本來進展緩慢的災區重建更加吃緊。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申奧國際場合信誓旦旦:日本的核災已經受到控制。但9月13日,東電負責人山下和彥在面對民主黨議員質疑時明言核污染水的泄漏情况談不上受控。對此,安倍17日在首相官邸接受日本朝日電視台訪問時再次強調,在國際場合明言情况受到控制是為了消除對福島的不公道的謠言,日本只有振興經濟才能在財政上現實地支持福島災區的復興。日本民眾似乎對安倍的表現評價不差。《讀賣新聞》9月中的民調顯示,86%的民眾認為東京奧運會令日本經濟復蘇,安倍政權的內閣支持率也由此升至67%。
莫名的期待 不確定的未來
日本評論家池田信夫稱日本是一個很容易被主流意見(空氣)支配的國家。「申辦到奧運,經濟就會好轉,災區就能復興」,日本社會近期充滿了這種對奧運效應的期待。但其中的客觀依據為何,無人深究。回顧歷史,戰後日本引進核能,也是在輿論操作下莫名其妙地為社會所接受。日本媒體在今年8月日本廣島長崎原爆紀念日前夕播放紀錄片,揭露戰後日本社會接受核能與日美政府當局有計劃的輿論誘導分不開。「和平利用原子能」,「核能促進地方經濟活力」,這些在當時看來堂皇的理由,在福島核事故之後回看簡直是一場騙局。以拍攝批判性電影而聞名的美國大導演Oliver Stone在8月訪問廣島後坦言,他不相信安倍這樣的政治家會推動日本無核化,並批評戰後日本一直充當美國的附庸國,沒有自己獨立的理念。他的這番犀利批評,日本主流媒體一律沒有報道。
沒有理念,缺乏方向感,刻意的遺忘,這次東京申奧過程恰似日本當前國勢的縮影:只注重器物層面的小伎倆,但拿不出宏偉的,具有普世共鳴的發展理念和方向。日本的經濟復蘇絕非一場奧運能夠解決。安倍經濟學中的第3支箭——「成長戰略」的內涵,至今仍然模糊不清。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8月出版的新著中稱,日本人口不斷減少且排斥外來移民,將會令這個國家走向平庸。官方國勢調查顯示,日本每年至少減少30萬人口,其直接結果就是政府加稅(明年4月起日本消費稅將增至8%)。不少有經濟能力且無懼國外生活的日本富裕層,都已開始考慮移居海外(如新加坡、馬來西亞)。2020年日本國勢能否逆轉,將取決於其政治領袖能否給予其國民一個光明的國家遠景。
作者是日本早稻田大學亞洲研究機構現代中國研究所講師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