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女兒今年五歲,我覺得她變得成熟懂事,和我們的溝通也進步了,性格也不像從前般害羞,願意作新嘗試,我們認為這是向她灌輸正確價值觀的最佳時期,可是我們工作忙碌,應如何把握日常生活的機會教導她正確的價值觀?
無論是多忙碌的父母,生活上總會有與子女相處的時間,秘訣是要把握機會及多留意子女的言行舉止。而不論向孩子灌輸哪種價值觀,大前提是父母必先對其有基本的認識及概念。一些普世的價值例如﹕公平、尊重、感謝、施予等都是父母想盡早與小朋友分享,以及期望他們能夠做到。
由於成長背景及生活環境不同,各人揀選想向孩子灌輸的價值觀的先後次序均有不同,不過,要培養的也實在太多,要一下子把它們傳達給子女,壓力是很大的,也很難做到,因此建議父母逐步來,先集中一個價值觀,待孩子明白知道後,再轉往下一個目標。
價值觀不應以「乖」概括
以上提及的小女孩只有五歲,是個幼稚園學生,某些價值觀對她來說是很抽象難明的,因此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持續地用簡淺易明的方法,使其能夠明白及掌握。舉例﹕「感恩」及「重視人」,這兩個價值觀念對她來說或許太難明,但只要告訴她當別人幫助你時,你向對方說「唔該、多謝」便是「感恩」及「重視人」的表達,她便會較易接收。不過,剛才提到家長必須先充分了解什麼是價值觀,因為很多人未必明白價值觀的定義,例如有家長會籠統地以「乖」來讚賞孩子,子女任何的好行為,都說成是「乖」,但「乖」是一種行為,並非價值觀。當父母用來描繪子女行為的字眼是如此模糊及概括的時候,便會錯過很多灌輸價值觀的好機會。
留意日常舉動 有錯要糾正
每天的生活都充滿教育孩子正確價值觀的教材,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敏銳的觸覺,多留意子女的舉動,例如關於「尊重」,如她懂得讓座給長者、乘車時排隊,家長就要即時給她讚賞及肯定;如她未能做到或做錯時,也不要介意告訴小朋友,這是爸媽不能接受的行為,例如你倆一直談及要尊重,但女兒卻在學校推倒同學,令對方受傷,便要糾正,之後可以一起討論更正的方法,如向受傷的同學道歉等。
而最後及最重要的當然是要以身作則,大人的心思意念、言行做法,毫無疑問大大影響着孩子,在耳濡目染下,小朋友會有「你做不到,我也不用做到」的想法。因此,要實踐灌輸正確價值這個理想,父母先要對價值觀有充分及通透的掌握,再繪畫一幅教養的藍圖,在每天的生活中教化引導孩子,身體力行,才能結出美好的果子。
資料提供﹕明愛全人發展培訓中心(九龍)高級培訓及輔導顧問(註冊社工)葉麗貞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