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我們愛取笑別人看了不雅的東西就會生「眼挑針」,當然這純粹是個玩笑,因為「眼挑針」其實是眼瘡,很多小朋友也會染上,只要情况不嚴重,加上爸媽正確的護理程序,其實不一定要看醫生。
明德醫療中心兒科專科醫生何慕清表示,「眼挑針」是俗語,學術名稱叫眼瘡。小朋友生眼瘡,一般會在眼角或上下眼簾長出紅腫的小顆粒,若情况嚴重,小顆粒可以腫脹得很厲害,甚至流膿。而眼瘡雖是「瘡」,但有時候憑肉眼未必能發現得到。「眼瘡一般出現於上下眼的位置,亦不一定長於眼角。有時候它會隱藏在眼簾內,只是稍微隆起,要用手去摸才會發現它凸出來。」
每天稀釋BB洗頭水抹眼
何慕清指眼瘡並沒有不同類別之分,成因是眼簾毛囊用來分泌油脂的腺狀體堵塞,令污物在該處積聚,以致發炎或感染細菌。患者亦沒有特定的年齡,只是眼簾毛囊分泌過多的人,可能會較易患上。眼瘡一般不會傳染,不過,若患者雙手觸碰到發炎的細菌,沒有經過徹底清潔後又再接觸其他人,便有機會把細菌傳染給別人。
對小朋友來說,保持眼部清潔便是有效的預防方法。「如果小朋友的眼睛分泌物較多,家長應經常替他們清洗,方法是用棉花球,沾染稀釋了的嬰兒洗頭水,因為它們不澀眼,只要讓小朋友合上雙眼,以棉花球在眼睛來回輕抹便可,每天一次便可預防毛孔堵塞。」
至於治療眼瘡的方法,要按患者的情况而定﹕
(1)溫水敷眼(見圖1)
若情况輕微,可用清潔毛巾以溫水浸濕,緊記以手背先測試溫度,確保毛巾不會過熱令眼部灼傷。把毛巾放在眼部位置敷10至15分鐘,敷時眼睛需閉合,每天敷3至4次。這個方法有助將堵塞的毛孔擴張。
(2)打圈按摩(見圖2)
作用是要把堵塞了的分泌物輕按出來。最好的按摩時間是在暖敷後,以手指頭或暖毛巾由一邊眼角向另一邊眼角,慢慢沿眼簾位置打圈輕按,來回數次。
(3)外用藥物
若暖敷及按摩的方法沒效,可能因細菌引致發炎,家長可使用由醫生處方含抗生素的藥膏塗抹於眼簾位置,控制感染。
(4)手術切除
如上述方法也無法抑制,眼瘡持續數星期,或變得愈來愈大或疼痛,患者可考慮以外科手術切除。手術一般由眼科醫生處理,只需在患者眼簾滴入或注射局部麻醉藥,再於眼瘡上割一小傷口,令發炎細胞(膿)流出。手術十分簡單,毋須留院。
【中醫角度﹕生眼瘡濕熱 應戒煎炸辣】
從中醫角度來看,眼瘡是跟體內積聚血熱有關。註冊中醫師許懿清表示﹕「眼部出現問題多與肝部健康有關,如肝經濕熱,身體血毒較多,便很容易生眼瘡。要預防的話,小朋友應注意戒口,避免吃煎炸、辛辣的燥熱食物,並要早睡早起,保持大便暢通及注意個人衛生。」
至於治療,許懿清說中醫一般會使用夏枯草、野菊花、金銀花、雞骨草等清除肝毒,但仍需按不同患者的情况和體質而加入其他藥材來清熱,如患者濕重便主力化濕,若為血熱便主力清熱。「對小朋友來說,我們不主張採用過於寒涼的藥材,可飲用白茅根、生地和野菊花水,加糖調味,已達明目及紓緩眼部不適的功效。此外,亦可用綠茶,如龍井加野菊花煲水,沸後待涼隔渣,以毛巾或棉花敷於眼皮外,亦有清熱解毒之用。」
【過來人語﹕眼腫到「樣也變了」】
黃先生帶兩歲兒子外地旅遊,中途發現兒子右眼角上出現一粒紅色小點(見圖3),並有慢慢腫起的迹象,眼睛甚至不能完全張開,孩子看上去,好像連樣子也變了。「當時不知那是眼瘡,加上身處外地不能立即找醫生,有點徬徨。於是把拍下照片傳給香港的朋友看,他們都說是眼挑針,着我用暖毛巾替他敷眼。」
黃先生說替兒子敷眼後,眼瘡雖沒再變大,但也一直沒有消退。回港後他立即帶兒子看醫生,確診為眼瘡,並處方抗生素外塗藥膏。「醫生說,繼續脹和變大才需要割,幸而塗藥膏後一兩天,他的眼瘡便完全消退。」
小模特兒﹕譚朗晴
文﹕顏燕雯
新聞類別
健康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