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青苗靠中樂崛起晉三大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03日 06:35
2013年10月03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說起琴行,一般人大多會想起通利琴行和柏斯琴行這兩大龍頭。原來,青苗琴行憑藉強化中樂形象,以及為學員提供大量表演機會,近年亦已冒起成為第三勢力!今期就找來其創辦人談談白手興家的經過。


青苗琴行創辦人黃偉達表示,他在福建長大,直至1976年,26歲時才來香港。初時因為人生路不熟,又不懂廣東話,即使他精通多種樂器,也只能從事一些體力勞動的工作,如工廠、貨倉等。直至1984年,他當上了音樂事務統籌處(現改稱音樂事務處)的兼職導師,成為其一生轉捩點。


在學校開班起家

因為音統處經常派出導師團到各中小學巡迴表演,讓黃偉達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學校的校長。1985年,有一次在學校表演之後,該校校長表示,想開設古箏班,但卻找不到人任教。於是,黃偉達就開始了他在多家學校開班的生涯。


1986年,青衣一家小學的校長向他表示,雖然學生在該校就讀時,可以跟他學中樂,但畢業離校之後,就無法繼續,十分可惜,「不如你在附近平平地租個地方,開一間琴室,這樣便可以繼續教他們。」就在該小學校長的鼓勵之下,黃偉達正式創業,在青衣租下一層村屋,開設「青苗琴室」。1989年,再改稱「青苗琴行」。


能夠在眾多琴行中突圍而出,青苗憑藉的其中一個特點就是中樂課程。因為,除了鋼琴、電子琴、大小提琴、結他、單簧管等一般琴行都會開設的西方樂器課程之外,青苗還提供古箏、二胡、琵琶、柳琴、揚琴、笛子、洞簫等多種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的課程,與其他琴行比較下,別樹一幟。


引入上海音樂學院考試

不過,學西方樂器,可以考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或聖三一音樂學院等考試,有級數和證書,一般家長都較喜歡。但在1980年代,在香港學中樂卻是無試可考,也沒有評級制度,學員不清楚自己的造詣達到那個水平,家長亦可能有些介懷。為此,青苗在1990年率先將上海音樂學院的中國樂器考試評級制度引入香港,為學習中國樂器的學員提供清晰的標準和目標,以及增加他們的推動力。


「我初時建議考試局引入上海音樂學院的考試,他們不肯。到我引入了上海音樂學院的考試之後多年,他們又引入中央音樂學院的考試。」事實證明,黃偉達這一招獲得市場認同,才會令考試局效法,也為青苗贏得了教授中國樂器的江湖地位。


現時在青苗琴行各分店上課的學員,約有八成學西樂,兩成學中樂。此外,青苗還與百多家中小學合辦音樂課程。在這些學校上課的學員,則七成學中樂,三成學西樂。據悉,很多名校都設立了中樂團。黃偉達最高峰時,就曾經同時為11家學校教授中樂。近年,因為打理生意忙碌,大多交給其他導師教授,但仍有5家是親自教授。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攝影 李澤彤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