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皮膚癌是香港十大常見癌症之一,平均每年出現超過600宗新症,而且數字還不斷上升,西方國家的發病率就更高。但一直以來,皮膚癌的初步評估主要都是倚靠醫生的目視判斷,準確程度大約七成,可能會令病人錯失及早治療的時機。為此,生產力促進局研發出一套「皮膚癌光學影像分析系統」,可以協助醫生更準確地評估,並希望授權給有興趣的港商投產,協助港商進軍高增值的醫療器材市場。
生產力促進局自動化科技部總經理雷致行、高級顧問(醫學工程)蘇文傑表示,傳統上,醫生初步評估病人一處地方的痣、癦或疣等是否皮膚癌,都是倚靠目視,以及以「ABCD檢測法」(見圖)來判斷那粒痣、癦或疣是皮膚癌的風險。若醫生覺得風險高,就大多建議病人接受「活組織檢查」,利用手術儀器由病人皮膚表面抽取小量組織到實驗室化驗,從而判斷其屬性為良性還是惡性。
初步評估 以往多靠目測
問題是,當醫生目視檢測時,能否準確和上次比較?其記憶是否那麼完整?很明顯,「活組織檢查」要比目視檢查準確得多。不過,抽取皮膚組織過程具創傷性,對病人會構成一定的傷害和風險。而且,活組織化驗要在實驗室內才能做,並非隨時隨地可以化驗;其檢查成本亦相對較高;等待「活組織檢查」的報告亦需要較多時間。
因此,在傳統目視檢查和「活組織檢查」之間,是有相當大的差距。後者準確,但成本高和不方便;而前者則成本低和方便,卻不夠準確。
2009年底、2010年初,一名皮膚科醫生向生產力促進局提出「皮膚癌光學影像分析系統」的概念,建議該局研發。該局考慮後認為可行,並取得「創新及科技基金」接近200萬元的資助,花了差不多3年時間來研發和測試。
新系統自動評分 讓醫生參考
這系統拍攝的相片再經WiFi無線傳送至個人電腦。後者安裝了的軟件即會運用「ABCD檢測法」,在數10秒內,自動對那粒痣、癦或疣完成評分,讓醫生作為參考。而且,醫生還可以利用軟件,以圖表來比較那粒痣、癦或疣現時和以往的狀况。例如,其形狀是否愈來愈不對稱,其邊界形狀是否愈來愈不規則,其顏色差異是否愈來愈大,其直徑是否愈來愈大等。從而決定是否要採取「活組織檢查」等。
雷致行和蘇文傑強調,軟件只會計出評分,以及比較現時和以往的狀况,讓醫生作為參考。是否要採取進一步行動,始終是由醫生作決定。「因為多少分才算風險高,那條界線很難確切定下來。這就好像讀書考試,有40分算及格,亦有50分、60分才算及格。我們不便代醫生作出決定。」
為了令不同日子拍攝的相片中的痣、癦或疣的大小可以直接比較,那部硬件裝置限制了,一定要在某個固定距離,才可以拍攝相片。此外,每次使用之前,亦要以一張白紙來校正顏色和感光度等。
已有近10名醫生試用
雷致行和蘇文傑透露,在研發「皮膚癌光學影像分析系統」的過程中,以培養皮膚科醫生著名的英國Cardiff University每年都派人來港兩次,給予他們一些意見。
截至訪問當日,「皮膚癌光學影像分析系統」已造了接近20個原型,交給香港和英國近10名醫生試用。以他們處理的大約180個病人和360個個案來說,準確率相當高。「以往靠目視檢測,很花時間,醫生看得多,雙眼也可能會疲倦。尤其是白種人,有些可能全身都是痣。」雷致行認為,這套系統有助提高效率,讓醫生為更多病人檢查。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新聞類別
健康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