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健﹕開放須先開放心態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04日 06:35
2013年10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前些天與東北朋友聊天,說到了東北大米,她提及前些年曾與親戚嘗試在上海市場引入東北米失敗。當時他們跑了許多市場,拜訪了一些業內前輩,但屢屢碰壁,最後一位前輩透露:上海與蘇皖有協議,優先銷售這兩個省份的大米,而優質的東北米則不允許進入。


東北米難入滬因大企業把持

但市場上的確有東北米銷售,對於筆者的問題,朋友冷笑了兩聲:你吃過好的東北米嗎?就算是最差的,你們上海人也當寶貝,這些引入的東北米在我們那兒都算中下等的,進來的渠道也被大企業把持。


聽了這些,心涼了半截。雖然筆者無從驗證上海米市的潛規則,但地方保護主義橫行,若真如所謂業內前輩所言,也不值得驚訝。只是,上海正在努力建設自貿區,若不能擺脫狹隘的地域觀念,再搞地方壁壘,實在不可取。


自貿區主要針對的是外資,突破性的政策可能會集中在國際貿易便利化、人民幣自由兌換、利率市場化、金融業開放、內外企享受同等待遇等方面,惟政策核心所體現的「自由」和「平等」,在內貿中同樣適用,甚至應該執行得更好。


經濟政策的目的是要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在東北大米問題上,所謂的潛規則明顯違背了經濟規律,不僅損害了東北農民和經銷商的利益,也剝奪了消費者食用好米的權利。


若把心態放開些、眼光放遠些,其實不難理解:東北米品質雖好,但產量畢竟有限,加之國內離譜的物流費用,運到上海後真正吃得起的人還是少數,對上海米市以及蘇皖大米的衝擊能有多大?追根溯源,設置壁壘的行為源於封閉的心態:因為害怕有能力的競爭者損害自己利益,便以結盟或設置障礙,簡單粗暴地把一部分競爭者擋在門外,與當年清朝「閉關鎖國」同出一轍。


搞自貿區既要對外亦要對內開放

類似的分析其實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前就有過,當時許多企業每天喊着「狼來了」,擔心得要命。可這些年下來,國內的公司也並未真被擠垮,反倒是很多外來者融入了中國的商業環境;有些內資企業也借助國際貿易和交流的東風發展了起來。


上海如今有望再藉自貿區這股好風,把本地經濟送上青天,此刻絕不能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這些阻礙自由貿易、平等競爭的錯誤心態抬頭。應該用開放的心態對待外資、外企,更要用開放的心態對待內資、內企。至於道聽塗說的米市潛規則,就當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吧。


作者簡介﹕內地資深傳媒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