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一致同意委任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醫科及牙科學院院長馬斐森教授(Peter Mathieson)為下任校長,由於馬斐森在國際學術界並非星級人馬,已知工作履歷也無過人之處,被指對香港陌生,缺乏視野,因此,個別港大校友及教職員質疑他能否勝任,其中港大遴選委員會成員、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主任盧寵茂批評措辭之強烈,甚為罕見。
港大是香港最高學府,港大校長地位隆崇,以馬斐森的資歷平平無奇,在許多人心目中,他與一些人對港大校長的憧憬,有一定落差,馬斐森只能在日後的工作中證明自己;另外,校方應該披露更多遴選情况,使人知道校方已經盡力找到適當人選領導港大。
馬斐森學歷資歷普通
被指不夠資格做港大校長
馬斐森任命之受到質疑,除了港大校長予人極高期望,主要是珠玉在前。例如首任華人校長黃麗松是化學家,王賡武為研究現代中國史、國族主義、海外華人、華人移民的權威歷史學家及教育家,著作等身。現任校長徐立之是國際知名生化、遺傳學家,港大11年前遴選他為校長時,治療愛滋病專家何大一、有基因診斷之父之稱的華裔遺傳學家簡悅威,一度傳出也是港大心儀人選,所以,當港大公布徐立之雀屏中選,主流意見認為深慶得人。今次遴選委員會唯一推薦馬斐森之外,有什麼人與他競逐,港大至今諱莫如深。
事實上,以馬斐森的學歷和資歷,在學術界如恒河沙數,即使在港大現職教職人員之中,與他不相上下者也不在少數。學術界雖云都是飽學之士,但是也講究論資排輩,若有世界級學者空降做校長,原校人馬望塵莫及,難有異議,馬斐森顯然沒有衆皆臣服的架勢;至於馬斐森若在國際知名學府執教和工作,即使學歷不夠突出,但是因為在知名學府浸淫,參與過管理,則這些經驗或許有助港大提升;但是,在一些人眼中,布里斯托大學顯然並非這樣的大學,因此治校經驗也非馬斐森強項。至於馬斐森是否有類如大企業行政總裁的經營能力,則尚待驗證。
港大校長遴選委員會列出5項條件,包括學術成就、領導才能、環球視野、誠實及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現在不知道有多少人參加競逐,相信各有專長之下,符合各個條件的程度各有不同,不過,就馬斐森而言,他被質疑對香港、中國及亞洲無經驗、無認識,不懂中文,難與香港以至內地社會各界溝通,這些卻是事實。馬斐森認為,對香港和內地缺乏了解,反而是他的優勢,因為沒有成見,無政治聯繫,就沒有包袱,云云。馬斐森的辯解,若是他就任之後,與香港社會和內地隔絕,毋須溝通,才可以成立,但是作為港大校長,以目前香港和內地的關係,可以與社會不接觸、與內地不相往來嗎?若需要接觸交往,則缺乏對香港和中國的了解,看不到他如何做好這方面工作。
若香港大學因為馬斐森對香港和中國不了解而加分,實屬不智。近年,內地介入香港事務確實有增無減,學術機構相信也感受到壓力,前年港大接待時任副總理的李克強而鬧出8.18風波,就是例子。但是,莫非一個外國人做校長就可以頂住壓力?其實,主要視乎校長是否本諸原則,奉行公義,若校長是阿諛奉承之輩,則即使外國人做校長,對港大也是災難。設若華人做校長,只要聲明埋首校政,不接受政治性質的公職任命,對校長成為「建制」一員的憂慮,於焉化解。目前中大校長沈祖堯並不是政協委員,是現成例子。
另外,馬斐森被指缺乏視野,對一所需要發展、需要日新又新的大學,若校長無視野確實大件事。據知馬斐森與港大校友和學生對話,回答要把港大帶往何方時,答非所問。港大教育學院講座教授程介明指馬斐森缺乏願景和視野,做校長「差一大截」的評話,就是這樣來的。以港大創校的歷史、與中國的關係、在現今這個特定時空,港大應該怎樣處理好定位、角色和發揮作用,即是港大應該何去何從,校長需要回答,期望馬斐森清晰交代這個問題。
港大的知名教授、校友和部分教職員,不留情面地批評馬斐森,情况罕見。港大遴選校長歷時約兩年,全球招聘,無論馬斐森基於什麼目的申請,這是他的權利,最終決定權在遴選委員和港大校務委員會,部分港大教職員對馬斐森的評價不高,他卻得到校方青睞,然則港大校方對馬斐森的認知和了解,為何與部分教職員有如此南轅北轍落差。事實上,以馬斐森的學歷和資歷,即使以一般市民認知,也會認為「並不怎樣」。
批評措辭罕見強烈
港大應交代遴選經過
港大遴選校長,外界對過程一無所知,盧寵茂強烈批評馬斐森「五無」,即「無經驗、無認識,無知、無能、無心」,外界才知道遴選委員會對馬斐森的任命,存在分歧。現在任命已經拍板,馬斐森固然要努力,以成績證明自己是領導港大的適當人選,但是,港大校方也要交代為何認為馬斐森適任,需要披露更多資料,證明他較其他競逐者優秀,說服校友、教職員,接受馬斐森是最佳選擇。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港大是香港最高學府,港大校長地位隆崇,以馬斐森的資歷平平無奇,在許多人心目中,他與一些人對港大校長的憧憬,有一定落差,馬斐森只能在日後的工作中證明自己;另外,校方應該披露更多遴選情况,使人知道校方已經盡力找到適當人選領導港大。
馬斐森學歷資歷普通
被指不夠資格做港大校長
馬斐森任命之受到質疑,除了港大校長予人極高期望,主要是珠玉在前。例如首任華人校長黃麗松是化學家,王賡武為研究現代中國史、國族主義、海外華人、華人移民的權威歷史學家及教育家,著作等身。現任校長徐立之是國際知名生化、遺傳學家,港大11年前遴選他為校長時,治療愛滋病專家何大一、有基因診斷之父之稱的華裔遺傳學家簡悅威,一度傳出也是港大心儀人選,所以,當港大公布徐立之雀屏中選,主流意見認為深慶得人。今次遴選委員會唯一推薦馬斐森之外,有什麼人與他競逐,港大至今諱莫如深。
事實上,以馬斐森的學歷和資歷,在學術界如恒河沙數,即使在港大現職教職人員之中,與他不相上下者也不在少數。學術界雖云都是飽學之士,但是也講究論資排輩,若有世界級學者空降做校長,原校人馬望塵莫及,難有異議,馬斐森顯然沒有衆皆臣服的架勢;至於馬斐森若在國際知名學府執教和工作,即使學歷不夠突出,但是因為在知名學府浸淫,參與過管理,則這些經驗或許有助港大提升;但是,在一些人眼中,布里斯托大學顯然並非這樣的大學,因此治校經驗也非馬斐森強項。至於馬斐森是否有類如大企業行政總裁的經營能力,則尚待驗證。
港大校長遴選委員會列出5項條件,包括學術成就、領導才能、環球視野、誠實及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現在不知道有多少人參加競逐,相信各有專長之下,符合各個條件的程度各有不同,不過,就馬斐森而言,他被質疑對香港、中國及亞洲無經驗、無認識,不懂中文,難與香港以至內地社會各界溝通,這些卻是事實。馬斐森認為,對香港和內地缺乏了解,反而是他的優勢,因為沒有成見,無政治聯繫,就沒有包袱,云云。馬斐森的辯解,若是他就任之後,與香港社會和內地隔絕,毋須溝通,才可以成立,但是作為港大校長,以目前香港和內地的關係,可以與社會不接觸、與內地不相往來嗎?若需要接觸交往,則缺乏對香港和中國的了解,看不到他如何做好這方面工作。
若香港大學因為馬斐森對香港和中國不了解而加分,實屬不智。近年,內地介入香港事務確實有增無減,學術機構相信也感受到壓力,前年港大接待時任副總理的李克強而鬧出8.18風波,就是例子。但是,莫非一個外國人做校長就可以頂住壓力?其實,主要視乎校長是否本諸原則,奉行公義,若校長是阿諛奉承之輩,則即使外國人做校長,對港大也是災難。設若華人做校長,只要聲明埋首校政,不接受政治性質的公職任命,對校長成為「建制」一員的憂慮,於焉化解。目前中大校長沈祖堯並不是政協委員,是現成例子。
另外,馬斐森被指缺乏視野,對一所需要發展、需要日新又新的大學,若校長無視野確實大件事。據知馬斐森與港大校友和學生對話,回答要把港大帶往何方時,答非所問。港大教育學院講座教授程介明指馬斐森缺乏願景和視野,做校長「差一大截」的評話,就是這樣來的。以港大創校的歷史、與中國的關係、在現今這個特定時空,港大應該怎樣處理好定位、角色和發揮作用,即是港大應該何去何從,校長需要回答,期望馬斐森清晰交代這個問題。
港大的知名教授、校友和部分教職員,不留情面地批評馬斐森,情况罕見。港大遴選校長歷時約兩年,全球招聘,無論馬斐森基於什麼目的申請,這是他的權利,最終決定權在遴選委員和港大校務委員會,部分港大教職員對馬斐森的評價不高,他卻得到校方青睞,然則港大校方對馬斐森的認知和了解,為何與部分教職員有如此南轅北轍落差。事實上,以馬斐森的學歷和資歷,即使以一般市民認知,也會認為「並不怎樣」。
批評措辭罕見強烈
港大應交代遴選經過
港大遴選校長,外界對過程一無所知,盧寵茂強烈批評馬斐森「五無」,即「無經驗、無認識,無知、無能、無心」,外界才知道遴選委員會對馬斐森的任命,存在分歧。現在任命已經拍板,馬斐森固然要努力,以成績證明自己是領導港大的適當人選,但是,港大校方也要交代為何認為馬斐森適任,需要披露更多資料,證明他較其他競逐者優秀,說服校友、教職員,接受馬斐森是最佳選擇。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