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政府是扶貧 還是造貧?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05日 06:35
2013年10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對溫飽也難以做到的困苦階層,沒有人會反對要施以援手,但若要做到扶貧,甚至滅貧,卻不是簡單的由政府派錢便可以解決得了。政府本周推出了所謂劃出「貧窮線」的細節,說是有助制定扶貧政策,而一些政客更即時拋出種種方案,比如說要進一步提高最低工資和增加各種金錢資助,說這樣便可以將貧窮人口大幅減少。


政府劃出的貧窮線,乃是以港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為界,之下便定義為貧窮人口,當中不計及其是否擁有可提供比如租金或股息等收入的資產。有評論便指出,如以這一定義,香港首富李嘉誠也可算作是窮人,因為他每年只向長和支薪5000大元,如不計其股息等資產提供的收入,李先生豈不是赤貧之中的極貧,需要政府施以援手?


貧窮線劃分 兒戲不科學

更有朋友指出,如單從收入中位數的一半以下界定為窮人,香港永遠也不可能「滅貧」,他更說笑指出,比方說香港突然發現大油田和金礦,政府有能力將每個香港人的收入都同時提升10倍,但就依然會有百多萬人的收入是低於中位數的一半以下!

另外,如不是計算全港,而是用相同原則來劃分山頂區或九龍站豪宅區的居民,則兩區內同樣會有人是屬於相對的「貧民」,比如住在凱旋門低層園景一房單位,其收入便可能遠低於該幢物業頂層海景特色戶,也自然成為了凱旋門的「貧窮戶」。於此,大家便可以看到所謂貧窮線的定義和含義,是如何的兒戲和不科學!


從來,一個人如能靠自力更生的向上游,縱使生活水平相同,也必較靠救濟和援助來得有尊嚴。我們的政府和政客,一邊說要扶貧和滅貧,一邊卻在做出種種打擊不少人生計的動作,似乎在製造貧窮方更為拿手。


代理失業 勢波及低收入工種

別的不說,政府推出各式辣招之後,樓市成交萎縮,每月二手成交只剩3000多宗,對比全港近3萬名的地產代理,這個行業可以說已是水深火熱,更已開始出現裁員潮,有業內人士估計,若情况持續,可能會有一半以上的代理要丟飯碗,這還不是政府在製做貧窮?

不要以為這只是代理「有咁耐風流,便也應有咁耐折墮」,當大批代理失業而要轉投其他行業時,勢必對其他低薪工人構成競爭,最後便會扯低下層工人的薪酬,令他們「愈窮愈見鬼」,這還未計及如銀行按揭、裝修,律師樓等地產相關行業的員工也受辣招所影響。


說開辣招,現時外資來港買物業做生意,要支付極高額的買家印花稅(BSD),早前宏利保險買入觀塘的商廈作香港旗艦總部,便要付稅達3億多元,令其怨聲載道,香港對外資變得如此不友善,外資減少在港投資,自也會減少在香港招聘人手,對改善貧窮問題,肯定不會是好事。


排外情緒 不利港經濟

其實,近年已有聲音要限制來港旅客,如一旦內地人不來香港旅遊消費,最受打擊的,自然又是有關行業的從業員,難道向他們多發綜援,便是幫助他們脫貧?

或許,香港現時失業率只是略高於3%,大家已忘了數年前香港失業率曾高逾8%的痛苦,因此輕言說什麼抗拒「蝗蟲」、限制外資,大家不妨看看如美國金融海嘯至今,失業率仍高於7%,有超過1000萬人要領取食物救濟券,佔人口一成有多。相比下,香港人對經濟似已沒有了危機感,但其實雖然香港失業率仍低,但根據調查機構瀚德(Hudson)的調查,香港近數季打算增聘人手的公司比例已在減少,維持人手或打算裁員的公司比例則在增加(圖),可算是為香港勞工市場發出了預警。


港人對樓市預期 開始轉變

其實,香港不少退休人士,靠的是除了有自住樓,還另有一至兩層物業收租作養老,雖然在貧窮線下他們或會是「窮人」,但其實卻可不用靠政府的幫忙而能過着有尊嚴的生活,不過,現在買樓投資,一來銀行難批按揭,二來也要付高額印,令到大家買樓養老的計劃受阻,所以真的不知是政府幫助大家脫貧,還是令大家在部署退休後不用貧困生活,變得更少選擇和更頭痛。


當然,買樓養老也要小心部署,要避免在不合理的高位追貨。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在去年8月,今年3月和今9月所進行有關市民對樓市看法的電話民調結果顯示,認為香港樓價過高的被訪者比例仍高達接近九成(表1),認為樓價會續升的比例由佔29.7%降至15%,認為樓價會跌的比例則由10.6%升至28.9%(表2),看跌樓價者,一般認為未來一年跌幅會少於兩成(表3)。


根據上述結果,市民對樓價必升的預測似開始改變,如果稍後利率回升或香港經濟環境轉差,相信樓市要再大升的機會將減少,甚或要面對較大的調整壓力。


陸振球 明報記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