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房策料不重蹈九七覆轍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07日 06:35
2013年10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兩黨的政治糾纏,可能會對美國的經濟復蘇構成重大損害;但對於那些對美國的貨幣政策敏感的市場來說,這就好比「緩刑」。自從美國聯儲局在2009年推出「量化寬鬆」政策以來,香港的樓價已經上升了125%。因此,有些人可能認為,這次就好像對港樓市暫緩「執行死刑」。


美貨幣政策正常化 拖累港樓價

最近幾個星期,當物業交易幾乎仍陷於停頓,股價已經悄悄回升,但股票的估值仍處於金融危機時的水平。事實上,一些富豪高調地出售其香港資產,更加添市場緊張的氣氛。投資者正試圖估計,若美國的貨幣政策回復正常,最終會帶來多大的影響。


記得在1994年,隨着美國債券市場崩潰,香港的地產市場也下跌了16%,經濟增長連續6季放緩,失業率上升。可以說,美國聯儲局在1994年開始緊縮周期,乃出乎香港的意料之外;但現今的聯儲局,坐擁龐大的資產負債表,它的貨幣政策將會恢復正常化,卻是早已非正式地昭告天下。


港樓價近4年貼美股走勢

不過,香港的「準中央銀行」卻不是這樣說。香港金融管理局警告說,當聯儲局退市時,可能會出現一些不穩定。這個問題可以從附圖中看到。


自從2009年以來,香港的住宅樓價都跟得上美國股市的升幅。其結果是,香港的住宅樓價與年薪的比例,估計已攀升至14.7倍,比1997年的高峰還要高。


即使按揭貸款利率只是2厘左右(通脹則是5%),但若現時在市場上購買一個中等價位的單位,買樓的人平均仍然必須將其收入的65%用來供樓!

若果利率大升,舉例說,比現時的水平高出3厘,那麼供樓者的每月供款相對其每月收入的比例,將會大升至84%,遠遠高出50%這個長期平均數。


儲局擬退市 擠出港樓泡沫

意識到香港樓市的簡單算術──大升過後必然會回落,金管局及港府試圖阻止市場出現這情况。早在2010年11月,港府就開始提高樓宇交易的稅款。


最初增加的交易費用被認為微不足道,但過去兩年政策已進一步收緊,非香港永久居民的買家和企業買家需要繳交特別高的稅款。


事實上,在「特別印花稅」(SSD)、「買家印花稅」(BSD)和「雙倍印花稅」(DSD)等辣招之下,香港的樓價已趨於平緩,但住宅樓市好像被凍結般,交易量暴跌。


現在的問題是,政府是否應該解除這些管制措施,讓市場自行調節。按理說,美國聯儲局威脅退市的行動,已經從本地樓市中擠出了泡沫──從香港地產商的股價來看,這信息已相當肯定。


不過,在實際住宅市場上,潛在的賣家都企得很硬。因為如果他們現在賣樓,在市場不再「水浸」下,他們可能要以低於市價來賣樓。


現屆政府難大規模增供應

記得在1997年,政府曾經推出雄心勃勃地推「八萬五建屋計劃」,以增加樓宇供應量,再加上亞洲金融風暴,當時的樓市暴跌。


港府頑強地堅持這項以供應量為目標的政策,直至2002年底,本地的住宅樓價已經比亞洲金融風暴之前的高位下跌了70%。


雖然現屆政府也是順應公眾壓力去增加住宅供應量,但它似乎不太可能像1990年代後期般做得那麼大規模。反而,會有些「虎頭蛇尾」的可能。


潘迪藍

GaveKal Dragonomics 資深經濟師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