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大校長三強之一來自史丹福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07日 06:35
2013年10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唯一校長候選人、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醫科及牙科學院院長馬斐森成功當選,卻遭重量級教授炮轟「無夢想」也不曉中文。有校內人士質疑,今屆遴選委員會僅能從3名未如理想的校長人選中選1人,與上屆選出徐立之時有數名「重磅」學者供選擇大相逕庭,坦言對今次遴選感失望。


被質疑欠「重磅」學者供選擇

不過,另一名知情人士指出,今屆將校長人選名單由500人篩剩3人的物色委員會成員,成員包括港大司庫周文耀及3名講座教授,包括謝賞恩、支志明和王于漸,均為有分量且十分獨立的人士,「不能質疑他們的決定」。知情者又指出,最終在校長候選名單上三選一的遴選委員會,成員大都是「民選」產生,具獨立性且不會受擺佈,「如(學生會主席)鄧日朗及(校友代表)文灼非,叫他們選出不合心意的人,他們怎會睬你?」認為外界指港大為免新校長有政治包袱、故意選外籍人士擔任校長的說法不成立。


據了解,今屆校長物色委員會最初訂出500人候選名單,其後篩剩百餘人,最後選出3人供遴選委員會選出一人,但一旦該人選不能出任校長,則整個選校長程序要推倒重來。據知,3人中,除馬斐森外,其餘2人為美籍華人,均懂中文,當中1人來自史丹福大學;惟兩人分別因年逾60及學術地位不逮而落選。該知情人士指出,若3人分量相等,懂中文的華人應較理想,但實情是馬斐森較適合當校長。


然而,一名12年前有份參與校長遴選的校內人士指出,當年校物色委員會的候選名單上,有不少有地位的學者,最後選出7、8人予遴選委員會揀選,該委員會將一名具分量的學者列作首選,次選是治療愛滋病權威何大一,惟兩人均無意出掌港大,最後由排第3的徐立之頂上。徐立之是國際知名的基因專家,他獲選為校長後,港大內外均有深慶得人之感。該校內人士質疑,為何今次校長遴選程序,沒重量級人馬供遴選委員會選擇,坦言令人感到失望。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