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國會預算撥款僵局造成聯邦政府局部關閉,也導致總統奧巴馬取消出席在東南亞舉行的三大峰會,不僅使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部署失去了可以着力的重要舞台,特別是在中國強勢崛起之際,奧巴馬的缺席也給國際輿論提供了「美去華來」的想像空間。不過,大家似乎忘了:還有日本的存在。
其實,日本在東南亞的影響力並不亞於中國。在冷戰時期,除了越南、寮國、柬埔寨外,中國的影響力相當有限。1967年成立的東盟其實就是為了防堵來自中國的「共產主義勢力的滲透」,而中國和印尼及新加坡也是到了1990年代才建交。
相反地,日本早在1960年代就已透過對東南亞的投資及龐大的經濟援助(ODA),恢復了日本在東南亞的影響力。1981年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提出「東望政策」(Look East Policy),主張學習日本的敬業精神與企業管理模式,對擺脫殖民地後的戰後東南亞國家的發展影響深遠。
中國的崛起一方面使日本的影響力相對下降,然而另一方面,面對近年來中國海洋戰略的調整以及隨之而來的南海領土爭端的激化,也成為東南亞國家重新思索尋求與大國關係平衡(Power Balance)的新契機。此時,迎來「安倍時代」的日本則積極強化與東盟的關係,目的也是為了告訴大家:日本正在「重返東南亞」。
今年初甫上台的安倍一邊頻頻出訪東南亞,一邊積極強化日美同盟,以構築美日——東南亞的新三角戰略關係。過去一周,美日2+2會議達成修改防衛合作指針的協議。隨後,日美澳三國外長發表共同聲明,批評中國在釣魚島的「強制性行動」。
奧巴馬的缺席同時提高了中日兩國在這次東南亞峰會的能見度,而東盟諸國則一邊注視正在上演的中日新競逐遊戲,一邊也在作自我盤算。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其實,日本在東南亞的影響力並不亞於中國。在冷戰時期,除了越南、寮國、柬埔寨外,中國的影響力相當有限。1967年成立的東盟其實就是為了防堵來自中國的「共產主義勢力的滲透」,而中國和印尼及新加坡也是到了1990年代才建交。
相反地,日本早在1960年代就已透過對東南亞的投資及龐大的經濟援助(ODA),恢復了日本在東南亞的影響力。1981年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提出「東望政策」(Look East Policy),主張學習日本的敬業精神與企業管理模式,對擺脫殖民地後的戰後東南亞國家的發展影響深遠。
中國的崛起一方面使日本的影響力相對下降,然而另一方面,面對近年來中國海洋戰略的調整以及隨之而來的南海領土爭端的激化,也成為東南亞國家重新思索尋求與大國關係平衡(Power Balance)的新契機。此時,迎來「安倍時代」的日本則積極強化與東盟的關係,目的也是為了告訴大家:日本正在「重返東南亞」。
今年初甫上台的安倍一邊頻頻出訪東南亞,一邊積極強化日美同盟,以構築美日——東南亞的新三角戰略關係。過去一周,美日2+2會議達成修改防衛合作指針的協議。隨後,日美澳三國外長發表共同聲明,批評中國在釣魚島的「強制性行動」。
奧巴馬的缺席同時提高了中日兩國在這次東南亞峰會的能見度,而東盟諸國則一邊注視正在上演的中日新競逐遊戲,一邊也在作自我盤算。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