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何亦文﹕習近平「河北會議」的用意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09日 06:35
2013年10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習近平參加中共河北省委「民主生活會」,省委13名常委既要承認自己的不當,又要說出他人的不是,這種方法被稱之為「批評與自我批評」,它與「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群眾」,被並稱為中共「三大作風」。


毛澤東的鬥爭公式

「批評與自我批評」始於1941年的延安整風。毛澤東在那次整風中,為這項作風作出「知無不言,言而無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定義。毛澤東認為,團結是中共的生命,但是沒有鬥爭,生命也將終止。於是,他將鬥爭換成批評,提出一個黨內鬥爭的公式:團結─批評─團結。


今次中共整黨,全稱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從目標設計看,要求並不高。江澤民時期整黨,要求的是「講政治」;胡錦濤時期要求「黨的先進性」。今次以群眾為坐標,不過是重申「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古訓。


親督陣訓斥假團結

本次整黨的口號是「為民務實清廉」;整治重點是縣處以上官員;消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被列為首要任務。面對俯拾皆是的貪腐、龐大而臃腫的官僚體系,這次整風只是提醒、告誡,要求官員在行為上有所收斂,既沒有1983年整黨的黨員重新登記,更沒有脫胎換骨、改變體制的初衷。


然而,習近平9月23日至25日親自坐鎮河北後,形勢似乎急轉直下。整風領導小組隨後下發通知,要求「糾正表面和氣假團結,負責同志帶頭亮醜」;發出「對貫徹執行不力、發生重大偏差和失誤的班子和個人追究責任」的警告。


對於習近平此次做法,可追溯到6月22日至25日的中共政治局專門會議,它被稱為「中央政治局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的評價是「吐露了心聲、碰撞了思想、討論了問題、交流了觀點」。


官方沒有透露「吐露心聲、碰撞思想」的具體內容,但由習近平稱之為「是一次高質量會議」評價看,他是滿意的。這也可能是他親自到河北督陣的原因之一。


集權體制互相制約

歷史學家黃仁宇對中央集權體制特徵的描述是:以道德為精神支柱,文牘為管理方式。一項政策能否付諸實施,全靠看它與所有文官的共同習慣是否相安無擾。文官們以公認理想為陽,不可告人的私利為陰。文官內部,又可分為清高自負、聲名狼藉,以及處於這兩者之中,「覺得在似合法又似非法之間取得一部分額外收入,於清操無損」的大多數。


潛心研究中西方選舉制度的香港浸會大學教授趙心樹,將人治環境下的相互制約,稱之為「牽制制度」,即在同位官位上安置兩個或更多官員,使他們都有求於上司,讓他們相互爭權、相互牽制,以防專權。


無疑,習近平主政後的第一次吏治行動,正遭遇官員的消極抵抗。習近平河北之舉,是期望藉此形成官員的相互牽制,還是借用毛澤東的黨內鬥爭公式,試行習式風格的黨內民主?


1988年習近平出任福建寧德書記後,鐵腕清查當地官員違法建房。小小寧德,441名官員被查處。有意思的是,此次福建整黨,將習近平在寧德「四下基層」(即信訪、辦公、調研、宣傳都要落基層)的做法,作為仿效經驗,卻迴避了那次「寧德治吏」。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作者電郵:heyiwen2008@gmail.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