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工:內向學生較易「爆煲」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09日 06:35
2013年10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青年協會駐校社工何遂心關注近月有關學童自殺的事件,她認為現時香港學生面對很多壓力。除了郭黎玉晶所指出的學生要應付家長過高要求而感吃力外,何遂心補充,成績優秀的學生需維持好成績,同樣會感到很大壓力。此外,學生不恰當的社交技巧,難以處理人際關係,亦會感到壓力。不過,她強調需視乎學生成長的經歷、應對問題的方法,以及個性特質,面對同樣的情况,各人的反應不一樣,並非所有學生也會感到壓力。


正視問題 壓力變動力

「『壓力』一詞屬於中性,很多事都會帶來壓力,只視乎我們如何面對,壓力也可以是好事。例如默書零分,學生決定下次努力,改變逆境,不再取零分,這次的壓力就變成推動力。如果學生消極面對,壓力就會變得危險,而形成焦慮。」學生的心理素質很重要,樂觀、有勇氣、懂得感恩者會較易化解壓力。


沉默寡言 家校易忽視

駐校社工經常接觸學生,何遂心說:「面臨考試、測驗,曾有學生睡不好、上課時無故哭。考試期間,我亦觀察到不少家長替子女請假,表示肚痛不適,我認為部分學生逃避上學,並非真正不適。另外,有學生不喜歡跟人交往、少參加課外活動、不時缺課、表現沉默退縮,比較『收收埋埋』,他們沒有以發脾氣、打人等行為來釋放壓力,其實更容易『爆煲』。再加上,這些學生往往不易被察覺有問題,表現沉默寡言以為是本身的性格使然,令校方及家長忽視,早前自殺的學童便多屬此類。」


現時很多學校都會向學生進行正向教育,教導他們如何處理壓力。何遂心說﹕「很多小學設有成長課、生命教育課,或舉行情緒教育講座,訓練學生的正向思維。部分學校更會舉行小組工作坊,由社工跟大約10個學生一起討論,藉此留意孩子如何處理問題、對自己有什麼看法。」


當校方察覺學生出現大壓力或焦慮時,會由社工及老師跟學生談天,了解他們的情况。之後,校方聯絡家長,查問學生家中的表現,了解家庭是否他們的壓力來源,讓家長與社工一起關心及處理孩子的問題。何遂心表示,如果學生情况沒有好轉,影響日常生活、學習表現等,經家長同意,可以轉介至臨牀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如有進一步需要,或會做認知行為測試,甚至服用藥物。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