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開學個多月,已經出現多宗學童輕生的新聞。當爸媽以為孩子無憂無慮,快樂地享受校園生活之際,原來壓力和焦慮已經悄悄出現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有個愉快童年,爸媽可以協助孩子認識壓力和焦慮的來源,教他們把焦慮踢走,將壓力轉化為學習的推動力。
早前,香港城市大學聯同東華三院社會服務科展開一項針對初小學童焦慮情緒的調查,於今年2月至6月訪問了300多名初小學童的家長和教師,結果顯示,11.5%學童的焦慮水平高於正常,其中3.8%達到臨牀水平,本港初小學童的焦慮水平平均比海外同齡兒童為高。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郭黎玉晶曾研究不少學童自殺個案,她表示,很多時候學生會因為壓力而引致焦慮,「壓力是很主觀的,但其實家長不難察覺,例如叫孩子上興趣班時,他是歡天喜地出發?還是有各種藉口去推搪?如果小朋友出現壓力又未及時處理,便很容易引起焦慮」。
找出焦慮來源再處理
郭黎玉晶指出,若學童出現焦慮卻得不到紓緩,可能會引發焦慮症,甚至會導致抑鬱及令孩子走上自殺之途。「導致孩子出現焦慮的因素多來自家庭關係、父母管教方法和學業幾方面。例如父母婚姻出現衝突時,小朋友會牽涉其中,一方面他的情緒受父母影響,另一方面又要擔當調解的角色,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很重的負擔;學業上,有時候父母根本看不清子女的能力而期望過高,孩子勉強自己來達到父母的要求,十分吃力;而有些父母用負面的方式跟子女溝通,包括用批評、標籤、說教、威嚇或命令的方式來管教孩子,這會令小朋友感到十分緊張。」當孩子因為以上原因而持續出現焦慮的表徵時,家長便應立即找出源頭處理。
有時候,小朋友焦慮的原因可以輕易解決,「例如為當選了班長而擔心,或者被老師安排坐在課室唯一的單丁位置」。郭黎玉晶說,遇到這些純粹是小朋友自己心態而出現的焦慮時,處理方法十分簡單,只要家長跟老師商討,已經能解決。「但若焦慮源頭是來自家庭或管教等因素,家長便要先檢討自己,甚至需要由社工協助跟進。」
文﹕顏紫燕、顏燕雯
圖﹕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統籌:陳詠詩
編輯:王翠麗
happypama@mingpao.com
happypama.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