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幼稚園門外的超長龍,又再引爆中港矛盾。事情發展至今,大埔及北區學校以「就近入學」原則作為初步共識,矛盾才稍稍緩和。看來,問題已十分明顯,中港矛盾的第一元兇,恐怕是失效無能的特區政府。從「限奶令」、「零雙非」到「就近入學」,試問有哪一次不是遲來的?有哪一次不是民眾叫苦連天的情况下,政府才後知後覺作出的行動呢?
每次,都是去到無學位、奶粉和牀位的緊迫情况下,才「被動反應」。想一想吳克儉那一句「排隊是正常行為」的驚人之語——可笑在這句話對幼園門外的所有人都不正常,你就知道政府和民眾之間的鴻溝,深刻到什麼地步。
不消說,在引進大量流動或定居人口之前(不管是自由行抑或雙非兒童),政府必須作好事前的規劃預備。
這次衝突中,政府就連最起碼的預備也沒有交出(應付大量跨境學童),包括預先鼓勵並協助辦學團體增加學額、利用荒置土地和校舍增辦學校,以及事先樹立「就近入學」原則等。因而,在無為而治下,由得兩地民眾在街頭短兵相接,矛盾一觸即發。說到底,今天族群矛盾愈演愈烈,政府責無旁貸。
此外,更為關鍵但受到政府忽略的恰恰是,香港人原有生活的連續感和穩定性問題。現在普遍瀰漫的情緒是,香港人感覺自己被香港政府遺棄,人們覺得這個城市愈來愈陌生,連生仔餵奶上學,彷彿都難過登天,歸屬感因而愈益淡薄。接着,出走和移民的話題又再浮現。在我看來,導致這般情况,政府真是難辭其咎的。
看來,政府低估了中港融合的社會複雜性。香港社會當然不該是個靜止封閉的共同體,有些時候也應當保持開放、歡迎變化,接納願意入鄉隨俗的新來者,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原有生活的基本信念得到保障維持,否則,就須重申審視一切融合之議。
每次,都是去到無學位、奶粉和牀位的緊迫情况下,才「被動反應」。想一想吳克儉那一句「排隊是正常行為」的驚人之語——可笑在這句話對幼園門外的所有人都不正常,你就知道政府和民眾之間的鴻溝,深刻到什麼地步。
不消說,在引進大量流動或定居人口之前(不管是自由行抑或雙非兒童),政府必須作好事前的規劃預備。
這次衝突中,政府就連最起碼的預備也沒有交出(應付大量跨境學童),包括預先鼓勵並協助辦學團體增加學額、利用荒置土地和校舍增辦學校,以及事先樹立「就近入學」原則等。因而,在無為而治下,由得兩地民眾在街頭短兵相接,矛盾一觸即發。說到底,今天族群矛盾愈演愈烈,政府責無旁貸。
此外,更為關鍵但受到政府忽略的恰恰是,香港人原有生活的連續感和穩定性問題。現在普遍瀰漫的情緒是,香港人感覺自己被香港政府遺棄,人們覺得這個城市愈來愈陌生,連生仔餵奶上學,彷彿都難過登天,歸屬感因而愈益淡薄。接着,出走和移民的話題又再浮現。在我看來,導致這般情况,政府真是難辭其咎的。
看來,政府低估了中港融合的社會複雜性。香港社會當然不該是個靜止封閉的共同體,有些時候也應當保持開放、歡迎變化,接納願意入鄉隨俗的新來者,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原有生活的基本信念得到保障維持,否則,就須重申審視一切融合之議。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