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北區幼稚園學額出現恐慌潮,家長為求一紙報名表而通宵排隊,本地家長已怨聲載道,即使輪候報名表高峰期已經告一段落,但是家長能否為子女謀得學額,仍是未知之數。政府堅持北區學額足夠,不過,由於家長替子女報讀多間幼稚園,極可能出現一名學童霸佔多個學額的情况,若按過往運作,這類家長到最後階段才為子女選定學校,對其他人勢必構成影響,政府應該積極介入處理學額分配,理順「囤積」情况,否則愈接近開學,愈可能會爆發另一輪學額恐慌。同樣值得關注的是,近日事態浮現變質苗頭,不少本地家長把事態歸咎雙非、單非兒童,不必要的中港矛盾一觸即發,政府須適度介入,防止事態惡化。
北區學額「啱啱好」?
政府估計數據受質疑
雙非或單非兒童都是本港永久居民,來港接受教育不單是他們的權利,而且,這些兒童愈早來港融入社會,愈能減少衍生適應等諸多問題。所以,既然這些雙非、單非的兒童都是香港一分子,就應該一視同仁,善待他們,這個不僅是政府,也是整體社會的責任。
近年,雙非、單非兒童的問題,不同時段在各個領域和層面浮現,例如一度使產科瀕臨爆煲、母嬰健康院大排長龍、小一學額要爭奪等,今次輪到在幼稚園學額出現狀况。這些問題,都源於上一屆政府鼓勵內地孕婦來港分娩,卻沒有政策措施應對需求和後續情况,使本地人與內地人為爭奪資源而產生矛盾。今次北區學額恐慌,仍然是政府未汲取教訓所致。
關於北區幼稚園學額是否足夠容納跨境學童,到現在政府還未能提供使人信服的估計。教育局根據2012/13年度跨境兒童入學,有6.8%雙非、單非兒童來港入讀K1,其中約57%去了北區讀幼稚園,參考了2012/13學年跨境學童的實際數目和過往增幅,推算2014/15年度北區K1學童有4008人,與學額供應4000個相若。不過,政府這個推算受到質疑,例如教學界的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認為跨境學童來港逐年遞增,由2008年3.3%增至2012年的6.8%,他認為按此趨勢,到2014年跨境學童將會達到8%或9%,幼稚園學額將短缺約520個至960個,云云。
葉建源的推算方法,是否存在北區學額與全港學額混為一談,出現以偏概全情况,可以討論,不過,葉建源提出的異議,有一點十分重要,就是指出了教育局的估計,並未充分考慮跨境學童來港逐年遞增的事實。明年雙非、單非適齡學童約4.4萬人,乃歷年最多,另外,內地收緊無戶籍兒童接受教育的規定,一般估計明年跨境來港學童將會因而增加,所以,教育局的估計較大可能與實際情况脫節。
即使按教育局的估計,北區幼稚園學額與跨境學童人數,也只是「啱啱好」,供應與需求大抵相符。若按靜態分配,人人有份,不會有問題,但是北區學額由家長各自爭取,這個形態必然出現爭先恐後情况,北區幼稚園的排隊人龍,就是這樣來的。所以,供需「啱啱好」的說法,原本為穩定人心,客觀上卻成為家長披星戴月輪候報名表的動員令,這個反效果,吳克儉局長大概沒有料及。
教育局還有一個盤算,即使北區幼稚園學額不足,跨境學童可以在其他地區入學。不過,按教育局提供的數字,上水和大埔學額真箇「啱啱好」,再無餘力接收其他學生,元朗有140個學額剩餘,屯門則短缺約70個,元朗和屯門互補之後,約可再接收70人,若跨境學童增幅顯著,則這70個學額可能只是杯水車薪。目前情况顯示,北區學額不足而衍生的「溢出」效應,可能已經在其他地區出現,若要解決問題,溢出範圍可能要更遠離北區,相信沙田會成為下一個目標。幼稚園學童都只是4、5歲稚兒,每日要長途跋涉奔波於途,有點情何以堪。
幼園提早完成收生程序
剩餘學額交教育局統籌
問題確實使人困擾,不過,雙非、單非既然是港人,整體社會就有責任照顧好他們,包括:
(1)政府應該對跨境學童新增數字,作出更符合實際情况的估計,因為若人數與實際脫節,政策措施必然偏差,使家長和學童遭到不必要困擾。
(2)政府應該設法掌握重複報名和霸佔學額的情况,例如促使北區各幼稚園提早完成收生程序,即要求家長盡早選定子女入讀學校,然後把騰出的學額上報教育局,由教育局統籌協調分配,紓緩一些家長苦等而學額無着落的焦慮;若學額仍然不足夠,則學童繼續向其他地區溢出,此際若缺乏教育局協調,家長也會很周章。
教育局對幼稚園已實施不少監管(包括學費、師資、報名費上限),現在收生安排出了問題,而且性質涉及內地家長與本地家長的利益,若處理不善,會激化兩地矛盾,政府有足夠理由介入。就此事,政府不應完全交由市場自由調節,以今年而言,要參與分配學額,既做到盡量原區優先的同時,讓跨境學童不受排擠甚至歧視;至於明年,政府應該開始與北區幼稚園商討,設立統一收生機制,杜絕中介趁機攪局牟利,使家長們不再受折磨。至於經營幼稚園的業者,在牟利之餘,應該與政府合作安排有需要的學童接受教育,而招生和收生安排合理化,是負責任的第一步,期望幼稚園業者做正確的事。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