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不知何故,媒體及部分港人對於政改方案切入點,尚是局限於議會黨派內的政治角力,在人大決定和《基本法》之間爭論不休。從北方到來的龐大黨機械,企圖穩固自己在政體內的主導權,促使政改運動淪為一場在法律條文之間鑽空子的遊戲。
固然中央擁有議程設定的權力,不論諮詢內容以至方案細節,一切的期限與程序也在中央掌握之內,但面臨30年來民主關鍵一戰,假若我們依舊把政改運動約化為一場中央與代議士之間,單純討價還價的政治交易,只會引致群眾無所適從。
中央設限如何自處
如果草擬政改方案人士的思考前設是「如何在不讓中央尷尬的情况下實現民主」,好聽一點就是政治菁英在草擬方案之時頻頻交換意見,難聽一點就是在普羅大眾觸及不到的權力頂端進行談判和跟中間人「收風」,經過中央不斷「搬龍門」,比如說是對於四大界別、人大決定、提委會限制,循規蹈矩跟着中央的規則去走,他們處處設限,可預料未來公布的政改方案必定異常複雜臃腫。
即使落實全民商議,透過輿論導向,這些複雜臃腫的選舉及提名制度,美其名出於現實政治的考慮,很大機會受到主流媒體所吹捧,但是當方案的優先考慮是「避免與中央發生衝突」和「盡量迎合中央意願」,基於如此動機爭取民主,你說中途讓步的可能性不大嗎?
方案隱含核心價值
這半年來,各方友好不斷拋出各式各樣的政改方案,引發社會對於政制改革前路的討論,但有意無意地,我們只習慣客觀陳述各個選舉制度的優劣,真普聯組織在諮詢公眾期間,在2016立法會選舉、2017特首選舉及2020立法會選舉上提出的政改方案,合共多達12個組合,部分人士更套用大量學術性的行話(jargon),務求解釋為何自己的方案最有機會取得中央採納。
先不論市民如何消化如天上繁星般的政改方案,而是我們提出各種方案時,談論學理上的可行性固然重要,但更大問題是我們只懂在政圈之內自說自話,在提名方式上你爭我奪,往往忽略向市民傳遞和解說各方案背後所隱含的價值,或是在「一人一票」已成泛民共識以後,我們根本甚少思考,各方案在提名權和委員會組成方式上的差異,到底是基於哪一種的價值和思考。
在來年電子公投選擇支持哪個方案,實是民主運動的路線之爭,港人與其在投票之先,單單思考方案優劣和中央意願並不足夠,必須思考背後所隱含的價值,到底公民應以哪種態度回應中央對於港人的冒犯和指控,方案的選擇,取決於選擇避免開罪當權一方,寄望中央回心轉意「賜予」普選,還是堅持逆流而上,為港人走前一步。
直接行動方為出路
政改不單是一項選舉制度研究,更是一場群眾運動,港人從不應奢望靠着議員三寸不爛之舌游說中間人,會使中央有所退卻。佔中三子建立商討文化及來年電子公投數十萬計的選票絕對重要,必能為中央增添不少民意壓力,但回望30多年的民主運動,不論23條還是國民教育,甚至台灣民主化的歷程,其實迫使當權者作出真正讓步的只有群眾運動,那種鋪天蓋地的社會輿論,以及街頭運動創造的可能性。
假使來年政改運動為當權者造成的管治成本持續上升,港人才有機會一圓重奪政府的夢想,有機會透過落實平等的選舉制度,奪回一個擁有民意認受、能夠代表香港公民的管治團隊。30年民主運動的經驗告訴我們,在不進行任何直接行動的前提下落實普選,實在是不可能的幻想而已。
別再切割行動目標
綜觀政改發展,現時大概是先拋出直接行動,方讓社會各界勾畫行動所爭取目標,外界總以為行動和目標存有一定差距,然而缺乏進取目標,只會大大降低佔中或公民抗命成功的可能性。
如缺乏公民提名,甚至保留1200個提名委員,這類偏向保守的政改方案,在明年准許全港公民投票的電子公投當中成功當選,進取一方則會質疑,港人不應為了保留小圈子提名委員會而公民抗命,甚至走進監獄;保守一方對佔中的意欲也會下降,畢竟部分中間派的中央人士也同意保留包括四大界別的提名委員會,與其採用公民抗命付上代價,倒不如以協商形式解釋香港的政制爭議。
假若保守方案成功當選,反映的就是輿論領導者和大多數群眾實在害怕「最後中央不會接受我們的想法」,可見保守方案的產生是基於對中央的恐懼,害怕為了民主付上過高代價,並不存在穩固的理念。
沒有堅實的原則,只讓人擔心來年的直接行動淪為空談,可見行動手法和目標理念從來不能切割,實在密不可分。
築起民主與群眾的橋樑
左報為學民思潮扣上香港紅衛兵的帽子,斥責我們受着政黨操縱,民主同路人則多番質疑學民思潮過於理想,認為我們的政改方案既不實際,亦不可行,甚至私下向我揚言「香港人根本唔想要自己嘅提名權利」。
我們從不迴避和懼怕明年直接行動的來臨,沒有直接行動,全民提名(全港選民組成提名委員會)及全民普選根本不會實現,社會需要的是穩固而堅實的理念,盛載電子公投催生的政改方案,否則來年的直接行動只會淪為空談。
假若民主派的前輩以「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爭取民主而自居,學民思潮則以「一百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堅韌為目標,我們期盼的是在渾濁的政治博弈之間築起民主與群眾的橋樑,於漫長的終點前,邀請他們踏上民主運動的路途。
刻下,我只問自己,只問每一個學民思潮的同學,為了平等,這一年,學民思潮可以做多一點什麼?
我們謹以堅韌和汗水逆流而上,抱着奮力一戰和付上代價的覺悟,跟這世界吶喊:「香港,值得擁有一個更平等的政治制度。」
作者是學民思潮召集人
固然中央擁有議程設定的權力,不論諮詢內容以至方案細節,一切的期限與程序也在中央掌握之內,但面臨30年來民主關鍵一戰,假若我們依舊把政改運動約化為一場中央與代議士之間,單純討價還價的政治交易,只會引致群眾無所適從。
中央設限如何自處
如果草擬政改方案人士的思考前設是「如何在不讓中央尷尬的情况下實現民主」,好聽一點就是政治菁英在草擬方案之時頻頻交換意見,難聽一點就是在普羅大眾觸及不到的權力頂端進行談判和跟中間人「收風」,經過中央不斷「搬龍門」,比如說是對於四大界別、人大決定、提委會限制,循規蹈矩跟着中央的規則去走,他們處處設限,可預料未來公布的政改方案必定異常複雜臃腫。
即使落實全民商議,透過輿論導向,這些複雜臃腫的選舉及提名制度,美其名出於現實政治的考慮,很大機會受到主流媒體所吹捧,但是當方案的優先考慮是「避免與中央發生衝突」和「盡量迎合中央意願」,基於如此動機爭取民主,你說中途讓步的可能性不大嗎?
方案隱含核心價值
這半年來,各方友好不斷拋出各式各樣的政改方案,引發社會對於政制改革前路的討論,但有意無意地,我們只習慣客觀陳述各個選舉制度的優劣,真普聯組織在諮詢公眾期間,在2016立法會選舉、2017特首選舉及2020立法會選舉上提出的政改方案,合共多達12個組合,部分人士更套用大量學術性的行話(jargon),務求解釋為何自己的方案最有機會取得中央採納。
先不論市民如何消化如天上繁星般的政改方案,而是我們提出各種方案時,談論學理上的可行性固然重要,但更大問題是我們只懂在政圈之內自說自話,在提名方式上你爭我奪,往往忽略向市民傳遞和解說各方案背後所隱含的價值,或是在「一人一票」已成泛民共識以後,我們根本甚少思考,各方案在提名權和委員會組成方式上的差異,到底是基於哪一種的價值和思考。
在來年電子公投選擇支持哪個方案,實是民主運動的路線之爭,港人與其在投票之先,單單思考方案優劣和中央意願並不足夠,必須思考背後所隱含的價值,到底公民應以哪種態度回應中央對於港人的冒犯和指控,方案的選擇,取決於選擇避免開罪當權一方,寄望中央回心轉意「賜予」普選,還是堅持逆流而上,為港人走前一步。
直接行動方為出路
政改不單是一項選舉制度研究,更是一場群眾運動,港人從不應奢望靠着議員三寸不爛之舌游說中間人,會使中央有所退卻。佔中三子建立商討文化及來年電子公投數十萬計的選票絕對重要,必能為中央增添不少民意壓力,但回望30多年的民主運動,不論23條還是國民教育,甚至台灣民主化的歷程,其實迫使當權者作出真正讓步的只有群眾運動,那種鋪天蓋地的社會輿論,以及街頭運動創造的可能性。
假使來年政改運動為當權者造成的管治成本持續上升,港人才有機會一圓重奪政府的夢想,有機會透過落實平等的選舉制度,奪回一個擁有民意認受、能夠代表香港公民的管治團隊。30年民主運動的經驗告訴我們,在不進行任何直接行動的前提下落實普選,實在是不可能的幻想而已。
別再切割行動目標
綜觀政改發展,現時大概是先拋出直接行動,方讓社會各界勾畫行動所爭取目標,外界總以為行動和目標存有一定差距,然而缺乏進取目標,只會大大降低佔中或公民抗命成功的可能性。
如缺乏公民提名,甚至保留1200個提名委員,這類偏向保守的政改方案,在明年准許全港公民投票的電子公投當中成功當選,進取一方則會質疑,港人不應為了保留小圈子提名委員會而公民抗命,甚至走進監獄;保守一方對佔中的意欲也會下降,畢竟部分中間派的中央人士也同意保留包括四大界別的提名委員會,與其採用公民抗命付上代價,倒不如以協商形式解釋香港的政制爭議。
假若保守方案成功當選,反映的就是輿論領導者和大多數群眾實在害怕「最後中央不會接受我們的想法」,可見保守方案的產生是基於對中央的恐懼,害怕為了民主付上過高代價,並不存在穩固的理念。
沒有堅實的原則,只讓人擔心來年的直接行動淪為空談,可見行動手法和目標理念從來不能切割,實在密不可分。
築起民主與群眾的橋樑
左報為學民思潮扣上香港紅衛兵的帽子,斥責我們受着政黨操縱,民主同路人則多番質疑學民思潮過於理想,認為我們的政改方案既不實際,亦不可行,甚至私下向我揚言「香港人根本唔想要自己嘅提名權利」。
我們從不迴避和懼怕明年直接行動的來臨,沒有直接行動,全民提名(全港選民組成提名委員會)及全民普選根本不會實現,社會需要的是穩固而堅實的理念,盛載電子公投催生的政改方案,否則來年的直接行動只會淪為空談。
假若民主派的前輩以「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爭取民主而自居,學民思潮則以「一百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堅韌為目標,我們期盼的是在渾濁的政治博弈之間築起民主與群眾的橋樑,於漫長的終點前,邀請他們踏上民主運動的路途。
刻下,我只問自己,只問每一個學民思潮的同學,為了平等,這一年,學民思潮可以做多一點什麼?
我們謹以堅韌和汗水逆流而上,抱着奮力一戰和付上代價的覺悟,跟這世界吶喊:「香港,值得擁有一個更平等的政治制度。」
作者是學民思潮召集人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