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明報》10月9日報道,分析政府與民間在推測跨境學童的時候,為何出現巨大的差距?按照這則報道,教育局的推測依據是2012年度的數字,當年只有6.8%的單非和雙非童來港讀K1,根據同一比例,2014年度的適齡單非和雙非童只有1704人,加上本區生2304人,合共4008人,與北區學額4000只差8個云云。
問題是,教育局怎能用2012年的比例推算2014年的需求呢?在教育規劃上,這是嚴重的失誤,因為它假設需求是靜止的,完全忽略了出現不斷上升的趨勢!
如果不是企圖混淆視聽,只要做一點小工夫,便可以知道,單非和雙非童跨境來港入讀幼稚園的比例一直上升。2009年,這個比例只是3.8%,其後每年都上升,直到去年的6.8%。按照常識,除非已經有可知的變數,否則我們應該按照同樣的升勢進行對未來的預測。樂觀一點,按去年的升幅每年0.6%推算,兩年之後即2014年度的比例可假設為最少8%。悲觀一點,按前年的升幅每年1.1%計算,2014年度的比例則可假設為9%。由於難於確定,故我們可以採用彈性規劃(flexible planning)的原則,把2014年的比例定為8%至9%之間。一般而言,由於學位不足的後果非常嚴重,當局應該採取比較保守的估計,以較高的比例作為準備的基礎。這並不是太難理解的做法。
跨境童連年增長的趨勢
可是,教育局竟然無視幼稚園跨境童連年增長的趨勢,以超乎樂觀的心態,用2012年的數據去預測2014年的學額需求。表面看來,6.8%和8%或9%之間的差額微不足道;但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由於適齡的單非和雙非童的總數巨大,達43,982人,即使以最樂觀的8%來計算,其間的差額(1.2%)也會導致學額短缺529個。如果以較悲觀的9%計算,差額(2.2%)更會高達968人,接近北區4000個總學額的四分之一!
教育局的預測可謂超乎樂觀,把可能出現的巨大差額變成單位數(8人),令嚴重的問題變成「不是問題」!但我們都知道,預測失準,將會導致錯誤的決策。今日北區居民遇到的困境,擔心孩子因學額不足而要被迫跨區就讀,教育局實應負起無可推卸的責任。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教協總幹事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問題是,教育局怎能用2012年的比例推算2014年的需求呢?在教育規劃上,這是嚴重的失誤,因為它假設需求是靜止的,完全忽略了出現不斷上升的趨勢!
如果不是企圖混淆視聽,只要做一點小工夫,便可以知道,單非和雙非童跨境來港入讀幼稚園的比例一直上升。2009年,這個比例只是3.8%,其後每年都上升,直到去年的6.8%。按照常識,除非已經有可知的變數,否則我們應該按照同樣的升勢進行對未來的預測。樂觀一點,按去年的升幅每年0.6%推算,兩年之後即2014年度的比例可假設為最少8%。悲觀一點,按前年的升幅每年1.1%計算,2014年度的比例則可假設為9%。由於難於確定,故我們可以採用彈性規劃(flexible planning)的原則,把2014年的比例定為8%至9%之間。一般而言,由於學位不足的後果非常嚴重,當局應該採取比較保守的估計,以較高的比例作為準備的基礎。這並不是太難理解的做法。
跨境童連年增長的趨勢
可是,教育局竟然無視幼稚園跨境童連年增長的趨勢,以超乎樂觀的心態,用2012年的數據去預測2014年的學額需求。表面看來,6.8%和8%或9%之間的差額微不足道;但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由於適齡的單非和雙非童的總數巨大,達43,982人,即使以最樂觀的8%來計算,其間的差額(1.2%)也會導致學額短缺529個。如果以較悲觀的9%計算,差額(2.2%)更會高達968人,接近北區4000個總學額的四分之一!
教育局的預測可謂超乎樂觀,把可能出現的巨大差額變成單位數(8人),令嚴重的問題變成「不是問題」!但我們都知道,預測失準,將會導致錯誤的決策。今日北區居民遇到的困境,擔心孩子因學額不足而要被迫跨區就讀,教育局實應負起無可推卸的責任。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教協總幹事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