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華融信達為購銀行新壞帳準備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10日 06:35
2013年10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分別計劃今年底前及明年上半年來港上市的兩家中國資產管理公司信達資產及華融資產,有分析員指上市後兩公司將迎來新一輪的銀行呆壞帳收購行動,這將是兩新股的上市賣點。雖然市場消息指海外投資者對兩家公司的上市都感興趣,但內地經濟學者卻批評這些資產管理公司的運作模式,只是以納稅人的錢去為銀行埋單。


《彭博通訊》報道,今年初華爾街大行高盛副主席J Michael Evans及摩根士丹利亞太區投資銀行部聯席董事張欣均曾叩門,與華融總裁賴小民商討入股一事;計劃年底前上市的信達更早已引入渣打(2888)和瑞銀作為策略股東。


外資覬覦入股 因收購壞帳有政府支持

信達及華融是中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該四大成立於1999年,是國務院為解決當時國有銀行的呆壞帳而設;四大共收購了不良資產超過1.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使4間內銀的不良貸款率下降近10個百分點,最後並得以來港上市。資產管理公司以遠低於帳面值的價格購入銀行的呆壞帳,然後逐步追收重組,把無力償還的債務換作欠債方的股權,當這欠債企業業務重上軌道,便可以出售股權套現。


鑑於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是中央解決上一次銀行危機的產物,因此順理成章也被視為解決金融海嘯後4萬億元振興經濟方案所產生的呆壞帳機構。


羅兵咸合伙人Ted Osborn接受彭博訪問時指出,中國政府將會安排處理2009年至2012年信貸膨脹留下來的呆壞帳,外國投資者希望入股這些資產管理公司因為它們會獲政府支持,在內地金融市場變革中處於有利位置。


雖然中銀監公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為5395億元,比當年1.4萬億元少三分之二,但自2008年金融海嘯中國推出4萬億救市方案以來,銀行表外貸款,地方債平台等實際情况至今未有官方實數,市場預計,僅地方債便可能高達20萬億元。


「這兩家資產管理公司都有財政部背後支持,但這一輪銀行危機可能太大,要吞下龐大壞帳便要依靠上市集資。」北京理工大學經濟系教授胡星斗道。


內地資深經濟評論員葉檀亦撰文質疑,當年四大公司的一大部分資金來源是對銀行發出共8000多億元的10年期債券,變相等於銀行自己買回壞帳;另一方面,公司處理不良貸款的現金回收率只有約20%,直到2009年還有7200億元債券未償還,結果由財政部宣布債券償還期再延10年,可見4大公司消化不了當年壞帳。


學者﹕變相銀行自買帳

不過,根據工行等銀行年報,2010年開始資產公司每年以極高速大筆償付了債券本息,截止2012年底,四大資產公司僅餘3927億元債券未償還。「為了向股份制轉型及為上市作準備,財政部出手幫他們還債,對海外投資者而言,這種有政府埋單的低風險投資當然吸引」,胡星斗道:「但政府用來埋單的錢,卻是老百姓的納稅錢。」


中國信達資產管理於本月已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爭取年底前招股,集資額約156億元;華融則擬明年上半年上市,集資117億元。


明報記者 陳子凌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