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英國腎科專家馬斐森(Peter Mathieson)在一片爭議聲中被委任為香港大學第15任校長。馬是近年少見的非華籍港大校長,他在通過委任前也罕有地成為多份報章的頭條。評論大致認為馬的學術水平不高、缺乏老練的行政經驗、其任教大學的水準不及港大,以及馬對香港的認識非常有限。
學歷絕不平庸
行政能力肯定不止於合格
馬早年於倫敦大學完成醫學學位,並以一級榮譽畢業。其後,他在劍橋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出版的學術文獻超過200篇。由此可見,馬的學歷絕不平庸。馬曾經是北布理斯托NHS Trust(相等於醫管局其中一個聯網)的研究及發展總監,於1980年代後期在劍橋大學工作,及後轉到布里斯托大學擔任教授。該大學擁有137年歷史,在2013年QS世界排名第30位。馬自2008年起獲委任為醫科及牙科學院院長,管理900多名包括醫生、護理及教職員的團隊。能在50歲當上該大學最具規模的學院院長,證明馬擁有一定的人際及政治技巧,行政能力肯定不止於合格。有批評指馬未曾當過副校長,他又怎能勝任校長一職?環顧現時香港八大院校的校長,大都是院長出身,曾經擔任副校長職位的,僅只1人,那麼難道其餘7人都不能勝任校長一職?
有批評指馬不懂中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不是有一位瑞典籍的校長嗎?該大學只有短短數十年歷史,但在QS世界大學排名由2008年的第77位急升至2013年的第41位。香港大學排名在同一時期只相差不出5位;在2008年及2013年同樣排名第26位,沒有改變。由此可見,校長是否外籍人士並不是最重要的考慮。相反,一個兩文三語並開放的學術環境、有遠見及國際視野的管治團隊、高質素的教學及研究人員才是一所出色大學的必要條件。
來自英國小城市?
亦有質疑指馬來自英國一個小城市,他憑什麼維護港大的學術自由?以城市人口的多寡去決定一個人捍衛學術自由的決心,這沒甚邏輯!英國牛津郡只有約15萬人,美國劍橋市大概有11萬人。那麼牛津大學及位於劍橋市的哈佛大學的外籍學者都不能在亞洲的大學當校長——他們來自小城市,不能說當地語言,不能了解當地國情,因此並不能捍衛學術自由——這是一個薄弱的推論。
一個相對年輕的院長,在英國成長,畢業於一流學府,工作、事途順利。他希望更上一層樓,到世界的另一邊創一番事業。他被獵頭,最後更被選中。他願意到香港面對不太友善的師生、校友及傳媒,解釋自己的觀點。我們也必須承認這是馬的決心及對工作有夢想。我們不能假設馬在上任後,在港大的發展及對香港及中國的情况必定不思進取、漠不關心。
遴選委員會經過兩年時間獵頭,選出3名候選人,最後認定馬是最適合的一人。既然經過所有嚴謹的遴選程序,不止是校友、教職員或是香港市民,都應該尊重馬的任命。市民聽到各方的意見,包括「HKU deserves better」(港大該得到更好的),但同時,筆者相信市民亦希望「Hong Kong continues to be a liberal and global city」(香港繼續成為一個開放的全球城市)。這些開放、自由及包容的核心價值亦正是源於大學。
大學的校長遴選不能遵循一個公式。校長不一定是男性、華人、海歸、能跑內地、具高籌款力的科學家!
作者是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HKU SPACE)學位課程中心總監
學歷絕不平庸
行政能力肯定不止於合格
馬早年於倫敦大學完成醫學學位,並以一級榮譽畢業。其後,他在劍橋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出版的學術文獻超過200篇。由此可見,馬的學歷絕不平庸。馬曾經是北布理斯托NHS Trust(相等於醫管局其中一個聯網)的研究及發展總監,於1980年代後期在劍橋大學工作,及後轉到布里斯托大學擔任教授。該大學擁有137年歷史,在2013年QS世界排名第30位。馬自2008年起獲委任為醫科及牙科學院院長,管理900多名包括醫生、護理及教職員的團隊。能在50歲當上該大學最具規模的學院院長,證明馬擁有一定的人際及政治技巧,行政能力肯定不止於合格。有批評指馬未曾當過副校長,他又怎能勝任校長一職?環顧現時香港八大院校的校長,大都是院長出身,曾經擔任副校長職位的,僅只1人,那麼難道其餘7人都不能勝任校長一職?
有批評指馬不懂中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不是有一位瑞典籍的校長嗎?該大學只有短短數十年歷史,但在QS世界大學排名由2008年的第77位急升至2013年的第41位。香港大學排名在同一時期只相差不出5位;在2008年及2013年同樣排名第26位,沒有改變。由此可見,校長是否外籍人士並不是最重要的考慮。相反,一個兩文三語並開放的學術環境、有遠見及國際視野的管治團隊、高質素的教學及研究人員才是一所出色大學的必要條件。
來自英國小城市?
亦有質疑指馬來自英國一個小城市,他憑什麼維護港大的學術自由?以城市人口的多寡去決定一個人捍衛學術自由的決心,這沒甚邏輯!英國牛津郡只有約15萬人,美國劍橋市大概有11萬人。那麼牛津大學及位於劍橋市的哈佛大學的外籍學者都不能在亞洲的大學當校長——他們來自小城市,不能說當地語言,不能了解當地國情,因此並不能捍衛學術自由——這是一個薄弱的推論。
一個相對年輕的院長,在英國成長,畢業於一流學府,工作、事途順利。他希望更上一層樓,到世界的另一邊創一番事業。他被獵頭,最後更被選中。他願意到香港面對不太友善的師生、校友及傳媒,解釋自己的觀點。我們也必須承認這是馬的決心及對工作有夢想。我們不能假設馬在上任後,在港大的發展及對香港及中國的情况必定不思進取、漠不關心。
遴選委員會經過兩年時間獵頭,選出3名候選人,最後認定馬是最適合的一人。既然經過所有嚴謹的遴選程序,不止是校友、教職員或是香港市民,都應該尊重馬的任命。市民聽到各方的意見,包括「HKU deserves better」(港大該得到更好的),但同時,筆者相信市民亦希望「Hong Kong continues to be a liberal and global city」(香港繼續成為一個開放的全球城市)。這些開放、自由及包容的核心價值亦正是源於大學。
大學的校長遴選不能遵循一個公式。校長不一定是男性、華人、海歸、能跑內地、具高籌款力的科學家!
作者是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HKU SPACE)學位課程中心總監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