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何亦文﹕中港知識精英的相互冷漠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11日 06:35
2013年10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昨天是辛亥革命102周年,回味那個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自然聯想到香港在這場社會劇變中的獨特作用。那時的香港,雖在港英統治之下,卻是立志改變中國命運有識之士的活動基地,是數次武裝起義籌劃、運作的最佳地點。今天的中國,仍未衝出唐德剛先生所說的「歷史的三峽」,無論是爭取「雙普選」的香港泛民,還是期望普世價值之光眷顧神州的內地知識精英,似乎都在低頭做自己的事情,甚至不願抬頭望對方一眼。


梁文道﹕港台導演沒算進內地

梁文道是近年來頻繁穿梭香地、內地間的香港文化人。去年他接受內地傳媒訪問時,自問自答了一個問題:內地很多電影獎或者雜誌選中國最了不起的十個導演,一個台灣人跟香港人都沒有,為什麼呢? 「是不是因為侯孝賢、王家衛就一定比不上馮小剛呢?不是,而是因為他根本沒把你算進去。」


這個「他」是誰?梁未作解釋,記者也未追問。可能雙方都明白,既包括官方,也包括內地作家、導演、評論人,一言以蔽之﹕內地文化精英。


香港精英對大陸的無視,緣於「香港自治運動」。陳雲的《香港城邦論》,可作為「去中國化」思潮的直白叙述:不想搭你那班經濟發展的快車;不怕被發展奇蹟所邊緣;政治開明與保守,與我無關。關上城門,自成一體,爭取城邦內的民主、自由,僅此而已。


方言思維表達成中港隔膜

那麼,包括文化界在內的內地精英,又為什麼對香港如此冷漠,「根本沒把你算進去」呢?

筆者就此問題請教過多名內地知識精英,答案多樣。


語言的隔膜,是一個共識。這種語言不僅是粵語,而且還包括100多年香港自成一體形成的獨特思維和表達習慣。內地偏愛於國家、民族的宏大敘事;香港習慣於對每一個案的認真,錙銖必較。


反之,內地與台灣在文化方面的交流,卻未因台灣稱大陸為中國,內地將台灣稱為「島內」而降溫。甚至有內地人士認為,中華文化之根在台灣。


令人吃驚的是,內地很多知識分子認同中央的香港政策。有人不加思索地說,內地給香港那麼多經濟實惠,他們折騰什麼?今天港人爭取的民主,屬於「茶杯」裏的風波。


習慣於「不相信」者,竟然這麼溫順?傳統的大中國意識可能是一個答案,在大一統的觀念下,香港的一切,都屬於地方事務。


三地處社會發展不同階段

具體分析,各自身處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同階段,是基本現實。


被視為政治「保守」、現為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長的房寧,中共十八大前完成一項「自由、威權、多元——東亞政治發展研究報告」,他和他的團隊,在對日本、韓國、泰國、印尼、新加坡和台灣實地考察後得出結論,經濟起飛30年後,社會將進入多元化的民主階段。十八大過後的今年4月,房寧為中共政治局集體學習授課,講的是中國歷史上的反腐倡廉。


今天,內地精英還在為普世價值、民主憲政爭得面紅耳赤;而香港討論的卻是參選人產生的具體方式,表面上屬於技術層面的問題。


可能有人認為我的看法主觀妄斷,如果持此疑問者到內地知識界關注的「共識網」等網站,或將內地活躍在互聯網上的知識分子人名,加「香港」二字搜索,結果就是筆者觀點的印證。


(作者電郵:heyiwen2008@gmail.com)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