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不賣耶倫帳 發展商急散水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12日 06:35
2013年10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前財長薩默斯墮馬,美國總統奧巴馬終提名「鴿派」耶倫為下一屆的聯儲局主席,市場解讀為美國退市只會有遲冇早,加上美國共和黨提出將國債上限延長6周,暫解燃眉之急,美股和港股應聲急升,但危機是否如此便過去了?

耶倫獲得提名為新的聯儲局主席,有評論說是等同以「耶倫認沽期權」取代了「伯南克認沽期權」。此話怎解?在股市裏頭,如對後市沒信心,可以購入認沽期權,即當股市大跌,因已有期權做對冲,抵消持股的損失,便可高枕無憂,所謂「伯南克認沽期權」,即是說如經濟或股市有何冬瓜豆腐,伯南克就會量寬放水來撐起個市,所以大家可以如買了認沽期權做了對冲的一樣放心。現在,有說耶倫比伯南克更鴿派,所以「耶倫認沽期權」,其對冲經濟和股市的功能,會較「伯南克認沽期權」更厲害,大家便不用再害怕加息,除了對股市,對樓市也是大大利好。


美債息仍可能再見高位

然而,筆者實在懷疑,市場這種有恃無恐的心態,是否過於輕率,觀乎美國10年期債息在薩默斯墮馬後,確曾由近兩年多高位的約3厘回落,但似乎在2.6厘已暫時喘定,近日更一度反彈至2.7厘以上,而近日聯儲局的議息紀錄也表明,局裏不少成員都認為應該在年底前減少買債規模,似乎美息仍有可能再見高位。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長期國債息率不再跌之餘,短債利率急升,大型基金如富達公開宣布其貨幣基金不再持有近一個月期的國庫券,顯示美國債務上限快到的恐懼在升溫,而港交所也宣布將少於一年期的美國國庫券、作為孖展抵押品的「削髮」幅度由1%,調升至3%。


94/95年時美加息 影響香港

香港金管局近期發表了研究文章,重溫在1994/95年時美國多次加息對香港的影響。文章指出﹕「1994 年2 月,聯儲局開始收緊貨幣政策,而此前聯儲局已連續多於5個季度將政策利率維持於數十年來的低位3%。在其後的12 個月中,聯儲局將政策利率合共調高300個基點至6%(圖1)。此次利率上升周期主要由於當時聯儲局擔憂通脹再次飈升,尤其是當時經濟在經歷1990年代初的衰退後已復蘇近2年,且增長勢頭加速,以致負產出缺口縮小,其間聯儲局一直維持寬鬆貨幣政策, 比根據泰勒規則(Taylor rule)所推算的更寬鬆,以刺激增長及支持受儲貸危機重創的銀行業。儘管1994年初時通脹壓力仍不顯著,但聯儲局決定調高政策利率以防止通脹上升,以及將之前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正常化。」


當年港樓價19月跌16%

在那一次加息周期下,「(香港)股票市場遭遇重大拋售壓力,恒生指數在一年內急挫43%。儘管恒生指數於1995年有所反彈,但仍較市場調整前的高位低17%。據金管局粗略估算,香港資金淨流出約為240億港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2%),但淨流出僅在1994年2月至5月間短暫發生,並很快被年內稍後時間的流入抵消。樓價下跌一段長時間,19個月內累計下跌16%,物業交易量亦減少三分之一(圖2)。」


其實,現時經濟環境與1994年時有點相似,都是美息已長時間維持在極低水平,而美國亦開始復蘇,慢慢呈現了要退市和加息的壓力,一旦如1994至95年間美國利率重新「正常化」,恐怕香港的股市和樓市,也會如當時的出現大幅震盪!

市建局警告 進入「轉角市」

市建局剛公布其最新年報,內裏主席蘇慶和如此寫道﹕「本人絕不會對市建局的財務掉以輕心,近期物業市道陰晴不定,延續5年的美國量寬估計快將終結,樓市可能正進入『轉角市』。市建局項目補償支出龐大,而項目能增加的容積率卻減少。我們面對的財務風險愈來愈高,本人必需確保市建局審慎理財,令市建局有足夠的現金履行職責。」


蘇慶和擔心樓市可能進入「轉角市」,因此要確保審慎理財,自有其道理,而一般小市民,在陰晴不定的經濟下,其實也應加倍小心,以減低槓桿為宜。事實上,新鴻基地產(0016)大幅劈價賣天璽貨尾,更說未來9個月「月月有樓賣」,擺明是要錢不要貨的散水格局,對所謂「耶倫認沽期權」並不賣帳。


市民購買房屋信心疲弱

香港城市大學剛公布最新季度的消費者信心調查,透過每季訪問約1000位香港成年人得出數據,當中問及是否買樓合適時機,港人對這方面的最新指數為49.4,較上一季度下再跌4.3%,乃在各範疇之中表現最低,顯示市民對購買房屋方面之信心頗弱和持續悲觀。


城大表示,當指數低於100,已反映一般港人對樓市的看法負面,但有趣的是,該指數近年一直走低,但樓價卻仍高企(圖3),筆者認為可以解釋為支撐樓價入市的市民,愈來愈佔少數,才會出現如此的「背馳」。如一個地方的樓價只由愈來愈少的買家來支持,大家認為健康嗎?


明報記者 陸振球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