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生活達人﹕一念拍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13日 06:35
2013年10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國際攝影節二○一○年開始,每屆的焦點展覽都吸引不少港人參觀,今年的「300家」也不例外。


以大眾都熟悉的「全家福」為策展概念,十二組攝影師分別詮釋家為何物,號召力十足,開幕晚上人山人海,其中有不少是居住在新界東北的村民。


他們主要去支持謝至德(Ducky),在社交媒體上,可見到Ducky跟一位又一位村民在他的作品前溫馨地合照。


全景拍 呈現家就是地球

凡踏進「300家」展覽的觀眾,路經入口前的玻璃門,都會先被Ducky那組名為「我的家就在這片土地!」的作品吸引。與大多在牆上展示的大幅照片不同,他的作品與其說是照片,不如說是一組大型裝置,展示照片的組件比相片本身宏大:五個長方形巨木框立於展場空間,三十張在新界東北所拍的長形全景(panorama)照片被置放在巨框頂。這本身就是一組「場景」,難怪到訪的友人村民都喜歡跟作品合照。


謝至德在六月開始游走於坪輋和粉嶺北拍下照片,在此之外,也從古洞找來了作品最重要的素材。Ducky說親手砌成的巨型木框,厚重的木材原是灣仔碼頭一部分,輾轉流落至古洞的志記鎅木廠,他決意把這批木材搬到調景嶺,成為承托一個個「家」的物料。木廠老闆也去看展覽,笑得合不攏嘴,新界東北幾個地區都融和在這組作品中,Ducky指他有意識地潛藏的信息是,各個區域的人偶有不同想法,但終究連成一體。所以他沒有「正路」地一個一個家庭去拍,三十張照片中既有個人獨存於環境中、有夫婦、有情侶、也有鳥語花香,這個整體對他而言才是「家」。「我拍攝這次的作品時帶有種想法,家就是地球、我們的家應該是地球,這些人、這些照片整體,讓我們看到將地球視為家的一種生存狀態」,亦因為這樣,他用上全景的形式去呈現這「家本是地球」的寬闊視界。


皇后碼頭•新界東北•放下

也許不少謝至德的「擁躉」都認不出這是他的作品。就如今年五月在另一個「新界東北Style:生活可以是這樣的」藝術展中,Ducky展出一批用iPhone拍攝的作品,像一塊一塊來自鄉郊的碎片,讓人從照片感受到冬日陽光的和暖,相對同場其他作品少了份嚴肅。談到這些在新界東北拍下的作品,與其過去一段時間作品之差異,謝至德開始了他最有意欲去談的話題:「放下」。這種差異來自,「我覺得是時候要放下一些東西,雖然一向也喜歡說『放下』,但最近才『叻』一點,可放下一些、放下多一些」。


在Google上搜尋「謝至德」,見到的關聯詞是「皇天后土」(有關皇后碼頭抗爭的攝影集)和「菜園村」,似乎大家想起他,就先想起近年幾場守衛城市、對抗主流發展的社會運動,《星期日生活》的讀者,也許更特別記得他二○○七年為每位抗爭者拍下的獨照,效果震撼。九十年代的他,以「新地誌」(New Topograhpics)手法有計劃地記錄城市變遷,照片畫面時有荒誕絕倫的地景,不協調與曖昧的空間才是他的母題,談的是符號與身分象徵。這個階段的攝影為他贏得獎聲與獎項,但他坦言,那種動機而來的創作已「影到夠晒」,感到要放下的是控訴和執著。


將控訴轉為平和 憤怒變為正念

「從前會想借照片作控訴,想將控訴力放在前端,現在一來感到再如此走下去就難以突破,更重要是如果你的『念』一開始就是對抗性的、或一種較消極的觀念出發(去創作),得回來的東西也是消極的,還會由此影響到身邊的人」。「念」可能是在訪問中出現過最多的字,這是Ducky當下最關心的課題,來自佛學的術語「起心動念,境隨心轉」,意在說明當個人面對外在世界時,內在的變化如何,對Ducky而言,他希望從控訴和「震撼力」過渡至更平和與正面的觀念。「以新界東北為例,雖然發展可能毁掉一些朋友的家園,他們憤怒和反抗,但可看到的不只有悲傷,也有快樂,好像Becky(其中一位被拍攝的馬屎埔農夫)一家,四代人傳承農業,那是讓人從心底裏為他們快樂的,好像在坪輋的村民,他們說整件事(發展爭議)讓一班朋友緊密地聚在一起。我總認為,逆境中才可修行,逆境中才得到意外收穫」。謝至德當下的念,是去展現愛與平和,也有受菜園村運動中「快樂抗爭」的說法影響。


用愛拍東北 觀者樂在心

「拍皇后碼頭時是很痛苦的,但因緣被放在那位置,我就要記錄」,反而在菜園村的事過後,現在拍新界東北,心裏想的是慈悲,「當創作由控訴出發,去得太盡,生產出來的東西就十分尖銳,連自己也回不了頭,看作品的人也產生了尖銳的想法,我開始想,有沒有別的可能?我拍新界東北是以愛為出發點,希望當中有相愛的感覺,讓觀者產生一種內在的快樂,而不是怨恨和二元化」。說來滿是「愛與和平」的况味,但Ducky認為要讓創作保持正念,也正因當下的香港社會大部分人都難以達到那種狀態,「一開口就是『我』、『我們』,一切的對立都把『我』放到很大,社會處於一種眾人都維護『我』的集團,壯大權力的對立狀態」。也是在如斯氛圍中,他愈來愈關心人的心靈,而這種求知與閱讀取向,也將他引領到現在的創作「新階段」。


心靈發展 人與人共同連結

Ducky續說,「最近總喜歡讀多點哲學、新思維、新紀元、spiritual一點的書,當中有不少我從前沒關注過的課題。我也愈來愈相信,一個社會的發展,如果大眾的心靈沒因此而進步,科技的進步最終只會把人毁掉。如果我們心靈的發展能讓我們視地球為家,人與人共同連結,發展出來的物質與技術才會走向好的一面」,難怪他說到這次展出的照片,並非只關涉新界東北,而是人的生存狀態,更特別引用法國僧侶Matthieu Ricard的說法:「如果心靈價值不再成為一個社會激勵人生的事,那麼物質進步就變成一種面具,遮蔽了生命沒有方向感的事實。」在新界東北,他看到生命充滿方向感的人,也借拍攝他們言志,談更宏大的存在問題。他還補充道,每個人都會在不同階段把更廣闊的空間視為「家」,而不獨是個人和家庭的追求,正是在這些「second home」,人投放心志與追求心靈的探索。他不獨在照片中拍村民,也拍土地、也拍長春社的職員,因新界東北亦成了許多人的second home。


放下器材 放下對攝影固有印象

近年讓Ducky專注投入的,不只有心靈上的探索,在嶺南大學修讀文化研究碩士過後,也讓他在創作上有了更多探索。例如,他會用iPhone去進行創作計劃,探討父權社會中人們怎樣凝視女性身體,也與程展緯對談和展出觀念作品,探討博物館空間的特質,如何模塑國族記憶。雖然從表面看來,文化研究對權力和社會的批判,好像難以與內在的心靈探索調和,但謝至德特別享受這種辯證,「有沒有看過《魔間行者》(Costantine)這部電影?我就是喜歡不斷在天堂與地獄之間往返!」把大型的全片幅相機暫時放下,讓思想與「念」先行,既是放下器材,也是放下大家對他攝影的固有印象,Ducky正在實驗更多「攝影師」身分以外的創作可能。


換個心情看城市

整個訪問在銅鑼灣的酒吧Inn Side Out進行,因它所處之新寧大廈將被重建,酒吧已是最後數天營業。也許九十年代的謝至德,會用鏡頭拍下這個都市重組的過程,但這一晚他沒有拿出任何相機,訪問過後跟太太溫馨地碰杯——這酒吧是他倆第一次約會的地方。Ducky的太太還笑說從前二人在街上逛時,他對城市空間滿是斥責,轉眼他已似是另一個人。二人交談時彬彬有禮,說話有睿智有笑語,就如那輯關於家的照片裏每每見到的景况,也讓人肯定這批照片的作者就是今天的謝至德。


「300家」攝影展

12組藝術工作者拍攝的「家庭」照片

地點: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Gallery

日期:9月28日至11月3日

訪問、文 黃宇軒、馮蘊妍

圖 謝至德

編輯 蔡曉彤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