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史丹福李效良醉心扶貧拒掌港大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15日 06:35
2013年10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有指香港大學因8.18事件嚇怕華裔學者,選出來自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洋人學者馬斐森任校長。畢業於港大的美國史丹福大學商學研究院教授李效良,上周撰文予港大校友,承認港大曾邀請他為校長人選,他雖十分感興趣,但因更酷愛教研工作,加上要推動協助發展中國家脫貧的大型計劃,最終拒絕。他又否認因擔心政治壓力而拒任校長,反指公眾和傳媒監察,有助校方聆聽意見、讓大眾深入討論事件。


物色委員會接洽 4月拒絕

1974年於港大取得學士學位,現於史丹福任營運、資訊及科技教授的李效良,上周撰英文信予港大校友,指部分校友因為《明報》早前報道,遴選港大校長最後階段的3名人選,其中1人來自史丹福,而查問他為何拒任校長,亦有部分人認為是港大政治氣候嚇退學者。


李在致校友的信中否認自己是終極校長候選人名單上的3人之一,他指獵頭公司及港大物色委員會(search committee)確曾接洽他,了解他是否有意擔任校長,但他已於今年4月底拒絕。


李效良稱,作為校友,他心底裏對港大最感興趣,亦希望服務母校和香港、深信自己可領導港大進入更高層次,但他對教研工作的熱愛仍遠超行政工作,且享受在史丹福幫助企業發展等。他亦在2011年底獲委任為一間機構的總監,可利用相等於11.7億港元協助發展中國家藉創業和創新發明脫貧,並剛在非洲設立相關的創新中心。李形容,這些都是令他振奮的機會,故在極不情願下退出角逐港大校長。


對於有指本港大學的政治氣氛日趨緊張、利益團體的壓力及傳媒關注都令校長工作極為艱巨,李指這些壓力反可令領袖經常在意人們的需要,促使校方學習、聆聽及回應持份者,各方壓力亦可轉化為深入分析事件及讓校方發表觀點的平台,他樂於加以善用。


他又在信中提到,港大校長應虛心聆聽持份者聲音,鎖定理念和目標,聯同持份者一起實踐;校長亦應跟管理層合作,讓創意、發明及學術自由綻放。


他相信港大可成為非常優秀的世界級大學,在學術領域之外,亦在各生活層面創造價值觀、對世界每一個角落都擁有影響力,並祝願新任校長一切順利。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