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科舉是隋唐以來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直到清朝光緒年為止,由於採用「分科取士」方法,因而稱之為科舉。今次「天一閣」館藏展將展出10冊明朝的科舉錄,記錄了天一閣創辦人范欽由鄉試至會試的考試排名、應答試題內容,更詳列每名考生的詳細資料,由出生日期,父母、兄弟以至妻子的姓名統統一覽無遺。
詳列考題出生日期親屬
天一閣館長庄立臻表示,科舉錄分為《登科錄》、《會試錄》、《鄉試錄》、《武舉錄》和《武鄉試錄》5大門類,在寧波天一閣現存有逾300本科舉錄,當中明代佔館藏現存量80%,其中90%更是孤本。
她又說,今次在港展出的約10套科舉錄屬明代時期,雖全是「高仿本」而非真品,惟仍可清晰看到詳細記錄了考生的應試資訊,包括每次科舉的狀元、榜眼和探花的名字。
除了有明代首本的《廣東鄉試錄》,展內還可看到天一閣主明朝進士范欽(字堯卿)投考科舉的流程和成績,看到屬寧波府學附學生的他,在嘉靖七年先在浙江鄉試錄考得第70名,隨後於嘉靖十一年會試錄考得第178名,應考四書五經的《尚書》,最後在登科錄上記錄了范欽兩次考試排名,還有出生年份、父母、兄弟以至妻子名字等詳細個人資料。
庄立臻提到,由於科舉錄記錄的內容非常詳細,既是古代科考人員的真實檔案,也可從中了解該朝代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和教育政策等內容,屬甚有歷史研究價值的重要文獻。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