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常飽受關節痛之苦,有病人組織調查發現,逾六成受訪患者以為止痛等於病情受控,但有風濕科醫生提醒,若痛楚減退而自行停藥,隨時令病情惡化,演變至關節被侵蝕。有患病34年的女患者只顧止痛,未有對症下藥,導致手腳關節變形,雙手活動能力只餘三、四成,更不能像常人般工作。
病患對病情認知不足
風濕病基金會在今年2至4月期間,參與了一項全球性調查,訪問逾萬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健康狀况及對病情認知,本港約有260名患者參與。結果發現,逾六成本港患者「同意」或「非常同意」只要疼痛減退,即是反映病情受控,另亦有四成人不知道關節侵蝕無可挽回,數據與全球患者統計相若。
風濕科專科醫生馬繼耀表示,類風濕關節炎在女性中較常見,30歲至50歲是發病高峰期,估計本港現時約有3至4萬名患者。發病早期會有晨僵、低燒等徵狀,漸漸全身關節腫痛僵硬,嚴重者的肌肉、心肺等器官也會受損。
馬繼耀指出,類風濕關節炎是免疫系統科疾病,疼痛只是表徵,患者需同時服用抗風濕藥調理身體免疫系統,若患者只在乎止痛,痛楚減退便以為病情受控而停服抗風濕藥,反會令病情反彈,長遠有可能因骨頭侵蝕導致手腳變形,嚴重者可致永久性傷殘。
他提醒,患者要定期進行超聲波等檢測監察骨頭侵蝕情况,不應因痛感減退而自行停藥。據其臨牀經驗,按時服藥的病人可在一兩年內減少藥量,有兩成半至三成人有望病情受控後停藥。
只顧止痛 關節變形
患病多年的張成葉在15歲時感大腿內側疼痛,初以為是玩西洋劍及打籃球時拉傷,一個月後才確診是類風濕關節炎。她先服用阿士匹靈止痛,但慢慢出現膝痛、臀部及腳底痛,體重驟降至70多磅,無法「坐定定」專心上課,甚至要缺席考試,其後她改服類固醇止痛,一度以為病情改善,但4年間體重急升逾倍至160多磅。
現年49歲的成葉稱,最近7、8年才轉看風濕科,但已無法挽回關節的變形,現時她有7隻腳趾曾接受矯形,走路時經常跌倒,而雙手關節亦因為多次換骱、「駁筋」等,活動能力只餘三四成。她慨嘆,因行動不便,做過養魚、機場等全職工作都不足一年便離職,現時只能做兼職工作。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