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學位可過多 教育不嫌多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15日 06:35
2013年10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10月10日金融時報報道了韓國和經合組織成員國普遍面對年輕人「過度教育」(over education)的問題。我心想:學海無涯,怎麽一個人可以「被過度教育」或「受過度教育」?


文章指韓國的青少年差不多都上大學,於是造成大批高不成、低不就的高學歷人士。經合組織成員國18歲人口中,56%都上大學,只不過是韓國的「問題」較為突出而已。據三星經濟研究所Eom Dong-wook 稱:「過度教育在韓國已造成勞動力使用率偏低,影響了經濟增長。」數字顯示:上大學的人數比適齡上大學的人更多!多出的應是較年長的人士重回大學或外來的學生。


大學以外 有多種升學途徑

在香港,政府資助的大學學額一直以適齡人口的18%為目標;加上認可的私立大學、公開大學,以及其他專上學院所提供的學位,再加赴海外升學的人士,估計近三成適齡人口可修讀大學課程。此外,副學士、高級文憑、其他證書課程,再加遙距課程,相信另外三成人口有不同的升學機會。這個格局,屬「過度教育」、還是「教育不足」呢?


個人認為,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會嫌多。如果我們理解教育為提升個人情操、修養和視野,教育是無了期的耕耘。這樣的教育着重提高個人素質,屬於個人對生命的投資。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作為大學老師,我深信「為香港社會乃至全人類福祉求學問,為造就完整人格快樂人生辦教育。」完整人格和止善都是永遠追求的理想。教育怎會嫌多?


今天大學資歷 不能視作語文和思考保證

然而,學歷不同於教育。學歷的確可以嫌多。社會上對學歷的渴求其實像海市蜃樓,表面上很高,但當大家看清楚的時候就會發覺根本不是那回事。學歷本來只不過是提供某種訊息的媒介(signaling device)而已。大學學歷曾標示當事人語文能力和思考能力都不比尋常。今天有大學資歷的人多的是,卻不能再視作語文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保證。


是以大學學歷亦不能保證高薪厚職。但大學學歷愈氾濫,沒有大學學歷的人反而愈渴望取得。人有己無使人感到沮喪,但這思維明顯扭曲了大家對大學功能的想像。


為學歷上大學思維須改變

實情是:大學學位愈多,上大學的壓力愈大,同學對能就讀大學卻又愈不珍惜。在這大環境下增加資助大學學位對社會並無好處。只有改變了為學歷而上大學的思維,大學才能回歸教育,辦好大學教育是對社會對人類前途的投資,價值卻不限於經濟效益。


何濼生

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