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早前又見梁美芬議員質疑通識教育科的文章,文中的觀點大部分早已在她以前的文章中提出過,而過去幾個月來,已有不同的前線教育工作者及教育學者,撰文以學術分析及前線教學經驗,向社會人士作出科學理性的解說與分析。奈何梁議員對教育界及至社會各界的解說置若罔聞,繼續自說自話。現唯有整理各界回應於下:
•梁議員的觀點(一):
教師的政治立場,會令學生猜忖,老師也會以個人政治取向閱卷評分。
•學生、前線教育工作者及學者回應:
本人曾參與過兩屆新高中通識的評分,過程裏感受到考評局很嚴厲要求評分者要持平,而評分過程亦由多於一位老師評分,所以為合政府口味而提出支持政府之類答案並不是得分關鍵,而是考生在立論過程如何展現高水準思維。
近年來,學通識的學生與教通識的老師都清楚知識考試裏持一面之詞,或背誦新聞知識來回答通識考題相信在考評裏不會成功。
(李維儉老師,《信報》,8月3日)
通識科既無固定政治取態,也不要求同學認同或否定某政治主張,當然容許考生就政治爭議作獨立思考及表達意見,只要理據充分,自可得分。
(何滿添校長,《信報》,5月18日)
「聯席」多番提及學生在考評過程中取態時備受壓力,會有偏頗狀况,不過,就校本評核5年以來的正式運作,以及兩屆考生的放榜及上訴結果,均未見有「聯席」擔心的事實出現。
(許承恩老師,《明報》,9月3日)
老師們縱有個人立場,但會讓其他聲音、意見表達出來。其實所謂的「保持中立」不也是一種立場?那就是不願表達任何意見的立場。
老師也是社會公民,只是做着每個公民都應做的事,自然也會有不同的立場。
(潘詠詩老師,《明報》,9月8日)
(梁美芬)言下之意,即一直以來我們這一批教師不公正,不公平。可惜,梁女士指出這個問題後,竟無援引例證,便未審先判。
(楊仰風老師,《成報》,9月9日)
難道梁美芬認為考評局不能客觀持平地評核學生成績,反會偏頗地讓支持拉布的學生取得較高的分數?如梁美芬的幻想屬實,學民思潮大概每年也有數十個5**了。
(黃之鋒同學,《明報》,9月7日)
•梁議員的觀點(二):
爭議性政治議題(如佔中)不應教亦不可考。
•前線教育工作者及學者回應:
即使學校不教授此等爭議性議題,學生都會在媒體、社交網絡及朋輩口中得知有關事件,甚至有第一身的經歷,例如參與反國教的遊行和集會等。可是,於此等途徑接收的資訊未必全面,而學生亦未必能有效處理及分析各種資訊,因而可能產生各種誤解。經過學校裏曾受有關教授爭議性議題訓練的老師有系統地提供全面的資訊及從多角度的分析,學生則能對此議題有更深入詳盡及較全面的理解,從而作出知情的抉擇。
(香港教育學院:梁恩榮博士、盧恩臨女士,《明報》,6月25日)
教育研究指出在教授一些抽象或深奧的概念或議題時,可採用螺旋課程設計(spiral curriculum),根據學生的能力,從小開始由淺入深教授。例如人權此一概念,在幼稚園已有人權教材套,配合簡單的日常生活例子,教授學生認識的權利及義務。
通識科所涵蓋的各個議題均有其深奧之處,例如溫室效應可以涉及艱深的化學及地理專門知識,逃避處理,只是鴕鳥的做法!
(香港教育學院:梁恩榮博士、盧恩臨女士,《明報》,7月13日)
同學每天均離不開政治和社會議題,如果連教學和擬題也要刻意避開日常事件,這去政治化的方向是否香港教育界之福,個人有極大疑問和保留。
(何滿添校長,《信報》,5月18日)
無論梁議員是否同意八十後的抗爭手法、政黨拉布、佔領中環等不同形式的社會政治參與,這些議題都是今日香港青少年接觸的世界的一部分,亦與課程內容相關。
老師如果接觸到教協「佔領中環」的教材,又決定在課堂使用,大可以將教材和媒體上不少反對「佔中」的文章一併給予學生閱讀,引導多角度思考和分析,而不是避了議題便算。
(陳岡校長,《信報》,5月10日)
政治乃社會生活的重要部分,公開試題中,去年一條問及「政黨政治」,今年一條問及「拉布」,學生能自由選擇正反立場,論據充足便可得分。這兩道題均與香港的重要權力機關─立法會息息相關。其實,全港考生在應考文憑試時,接近或已屆十八歲,作為一個將成年的公民,亦完成了十二年免費教育,應對現實政治有基本的認識和思考。
(楊仰風老師,《成報》,9月9日)
如果經過不同的學者及前線教育工作者的客觀經驗與學理分析,梁議員仍繼續重複已被解答及分析的問題,實在是浪費讀者的閱讀時間,更浪費前線教育工作者不斷回應的精力,更可能誤導對通識教育科認識不深的社會大眾!
•梁議員的觀點(一):
教師的政治立場,會令學生猜忖,老師也會以個人政治取向閱卷評分。
•學生、前線教育工作者及學者回應:
本人曾參與過兩屆新高中通識的評分,過程裏感受到考評局很嚴厲要求評分者要持平,而評分過程亦由多於一位老師評分,所以為合政府口味而提出支持政府之類答案並不是得分關鍵,而是考生在立論過程如何展現高水準思維。
近年來,學通識的學生與教通識的老師都清楚知識考試裏持一面之詞,或背誦新聞知識來回答通識考題相信在考評裏不會成功。
(李維儉老師,《信報》,8月3日)
通識科既無固定政治取態,也不要求同學認同或否定某政治主張,當然容許考生就政治爭議作獨立思考及表達意見,只要理據充分,自可得分。
(何滿添校長,《信報》,5月18日)
「聯席」多番提及學生在考評過程中取態時備受壓力,會有偏頗狀况,不過,就校本評核5年以來的正式運作,以及兩屆考生的放榜及上訴結果,均未見有「聯席」擔心的事實出現。
(許承恩老師,《明報》,9月3日)
老師們縱有個人立場,但會讓其他聲音、意見表達出來。其實所謂的「保持中立」不也是一種立場?那就是不願表達任何意見的立場。
老師也是社會公民,只是做着每個公民都應做的事,自然也會有不同的立場。
(潘詠詩老師,《明報》,9月8日)
(梁美芬)言下之意,即一直以來我們這一批教師不公正,不公平。可惜,梁女士指出這個問題後,竟無援引例證,便未審先判。
(楊仰風老師,《成報》,9月9日)
難道梁美芬認為考評局不能客觀持平地評核學生成績,反會偏頗地讓支持拉布的學生取得較高的分數?如梁美芬的幻想屬實,學民思潮大概每年也有數十個5**了。
(黃之鋒同學,《明報》,9月7日)
•梁議員的觀點(二):
爭議性政治議題(如佔中)不應教亦不可考。
•前線教育工作者及學者回應:
即使學校不教授此等爭議性議題,學生都會在媒體、社交網絡及朋輩口中得知有關事件,甚至有第一身的經歷,例如參與反國教的遊行和集會等。可是,於此等途徑接收的資訊未必全面,而學生亦未必能有效處理及分析各種資訊,因而可能產生各種誤解。經過學校裏曾受有關教授爭議性議題訓練的老師有系統地提供全面的資訊及從多角度的分析,學生則能對此議題有更深入詳盡及較全面的理解,從而作出知情的抉擇。
(香港教育學院:梁恩榮博士、盧恩臨女士,《明報》,6月25日)
教育研究指出在教授一些抽象或深奧的概念或議題時,可採用螺旋課程設計(spiral curriculum),根據學生的能力,從小開始由淺入深教授。例如人權此一概念,在幼稚園已有人權教材套,配合簡單的日常生活例子,教授學生認識的權利及義務。
通識科所涵蓋的各個議題均有其深奧之處,例如溫室效應可以涉及艱深的化學及地理專門知識,逃避處理,只是鴕鳥的做法!
(香港教育學院:梁恩榮博士、盧恩臨女士,《明報》,7月13日)
同學每天均離不開政治和社會議題,如果連教學和擬題也要刻意避開日常事件,這去政治化的方向是否香港教育界之福,個人有極大疑問和保留。
(何滿添校長,《信報》,5月18日)
無論梁議員是否同意八十後的抗爭手法、政黨拉布、佔領中環等不同形式的社會政治參與,這些議題都是今日香港青少年接觸的世界的一部分,亦與課程內容相關。
老師如果接觸到教協「佔領中環」的教材,又決定在課堂使用,大可以將教材和媒體上不少反對「佔中」的文章一併給予學生閱讀,引導多角度思考和分析,而不是避了議題便算。
(陳岡校長,《信報》,5月10日)
政治乃社會生活的重要部分,公開試題中,去年一條問及「政黨政治」,今年一條問及「拉布」,學生能自由選擇正反立場,論據充足便可得分。這兩道題均與香港的重要權力機關─立法會息息相關。其實,全港考生在應考文憑試時,接近或已屆十八歲,作為一個將成年的公民,亦完成了十二年免費教育,應對現實政治有基本的認識和思考。
(楊仰風老師,《成報》,9月9日)
如果經過不同的學者及前線教育工作者的客觀經驗與學理分析,梁議員仍繼續重複已被解答及分析的問題,實在是浪費讀者的閱讀時間,更浪費前線教育工作者不斷回應的精力,更可能誤導對通識教育科認識不深的社會大眾!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