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小學生投資 為腦袋增值(5-8歲)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16日 06:35
2013年10月1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姐弟分別八歲及六歲,對金錢的概念日趨成熟,到超級市場買日用品懂得格價,近來更懂得為購物而儲蓄。我們每星期給他們零用錢50元,他們明白自己想買的東西值多少錢,更準備每月捐出部分零用錢給慈善團體等。我們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向他們進一步灌輸正確的理財概念?


姊弟有儲蓄習慣,能管理支出及作出捐獻,很不錯。再進一步的話,可從「投資」方面入手。這「投資」不是說買股票、基金,而是針對他們腦袋的未來「投資」。


假設小朋友希望當醫生、老師或其他職業,便可從這時開始規劃,用部分零用錢作投資,購買一些書本,把金錢「投資」在知識裏,將學到的注入自己腦袋。這有助孩子早些發掘自己的興趣,更了解將來的發展方向,這股自我學習的內在推動力比外在推動更好。


鼓勵作短期儲蓄目標

另外,亦建議家長針對小朋友不同的成長發展,鼓勵他作短期(一周)、中期(一個月)、長期(三個月)儲蓄,但給予時限不要太長,因目標太遙遠的話,較難起推動作用。


以上的兩姊弟還是初小學生,可以一周為目標,將錢儲於「豬仔錢箱」內,慢慢練習及培養成為習慣。不過,建議增加八歲姊姊的零用錢金額至60或70元,並改以每兩周給她一次,因為時間愈長,我們稱之為的「控制圈」便會愈大,其儲錢的能力及自信心亦會愈強;而增加金額則有助提高其控制能力。


夾錢買禮物 互相監察

兩姊弟亦可透過一些合作計劃學習理財。父母可給他們任務,例如在三個月後的聖誕節,各自買一份禮物及一份共同禮物給家人,家長只給有限的資助,如每人50元,其餘差額就要他們努力儲回來。這目標儲蓄法,需要兩個初小學生用三個月儲錢,其實並不容易,但亦實實在在培養出他們的儲蓄習慣及毅力。買共同禮物的好處,則是可以互相監察。


最後,很欣賞兩姊弟有奉獻的習慣,但家長必須清晰及正確引導子女奉獻的真正意義,以及應該奉獻多少,否則小朋友很容易藉此炫耀財富,甚至作為「鬥多錢」的途徑。父母在這環節上實在需要灌輸正確的觀念,即使沒有金錢,我們也可以付出體力,如去探訪有需要的人,達到奉獻的真正目的。


資料提供﹕財智基地總監李宛璉律師及義務顧問黃紹文博士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